先说一点,我自己时间最近的找工作经验,也在五六年面前。所以文中提到的一些细节,比如薪酬水平,肯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公司和形势。
但我觉得普遍的原则,还是应该一以贯之的。另外我写的这文只适合大学毕业及以上的科技类工作,不适合蓝领,不适合做学术的。
今天看到脉脉发布了一款产品功能,叫做“公司点评”,顾名思义,就是由真实身份的公司员工,向普通网民评价真实的公司。
他们发布的sologan,叫做“先看点评,再找工作”,这句话确实触动我了,所以想聊聊。
真实的商品评价,推动了电商的发展
“评价”这个词,无论说的怎么重要,都无法将其重要性表述出来。
例如,淘宝的商品评价体系,几乎以一己之力,推进了中国的电商发展。
在此之前,中国的消费者要想了解一个产品,要么去看各种广告,比如“省优、部优、葛优,某某火腿肠”;要么问问身边的朋友,你们买没买这个产品,用着怎么样。
这种原始的商品评价,效率当然是很低的。以前的ebay、易趣、8848这些网站,也有提供商品评价的,但把商品评价做成体系化、能给购买者实际参考价值的,淘宝是我所知道的创新者。
这个商品怎么样,颜色是不是跟图片上一样鲜亮,味道吃起来好不好,穿起来好不好看,多少人购买了,其中多少人给了好评。这些评价,几乎能提供“去商场试穿、试吃”一样的参考价值,因此才推动了商品的快速流通。
(广告图和真实评价的区别)
以前的市场营销理论,很重要的基础是“口碑传播”,那其中就是原始的商品评价。
找工作其实也是这样,求职者也需要参考其他人的评价和遭遇,才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盲娶瞎嫁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求职者需要抹平信息鸿沟
即使在互联网发展到近几年,求职者跟公司之间,也是信息非常不平等的。
举例:
媒体上天天说华为年薪百万、腾讯福利多好多好,那如果给你一个腾讯的非核心部门JD(职位描述),你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个部门的工作强度、福利待遇、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甚至,你怎么能知道发布这个JD的部门是否是核心部门,他们做了什么产品,产品前景如何,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你如果被录取,将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些,是通过公开的媒体报道、论坛帖子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去职业网站去找相关信息,甚至去找到相关的人去问。这样的网站,国外有linkedin(领英),国内有脉脉等。
有人问,为什么我不能去51job、boss直聘这样的网站去找呢?
因为,这些网站上活跃的都是HR和第三方外包的hr,他们往往拿到的是业务部门给出的粗略信息,甚至他们就是想找到“行业内最优秀的候选人,然后忽悠你去应聘”,所以会给出不切实际的描述,以及对福利待遇的夸大。
脉脉在我印象里一直是公司爆料的app,虽然负面信息偏多,但因为活跃的是真实的公司员工,所以会有真实的东西透露出来。而且他们的账号需要公司邮箱去认证,至少能保证爆料者是真实员工,真实员工发布的信息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匿名者往往会夸大公司的负面,尤其是离职之后”,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当你去看这些爆料帖的时候,要注意采信其中的“事实”部分,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结论”。
那么,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评论和结论”呢?
举例:“某公司普通员工的年终奖有2-4个月,拿到A的优秀员工有12个月”,这就是“事实”;
“某某公司真垃圾,年终奖特别少”,这就是“结论”。
同理,可以通过浏览某个账号过去的言论,来判断其所陈述“事实”的可信性。比如某账号如果认证是某某工程师,却天天说本公司的HR策略,这就是不合常理。
注重薪酬,不要纠缠薪酬
还记得20年前,我找工作的时候,那时候的媒体天天说,完美的求职者应该注重细节。
媒体上还编造了很多小故事来论证这个论点,比如三个求职者水平差不多,某个人捡起来脚下的小纸团,就被某500强公司录取之类。实际工作之后,当然知道这种玩意就是不能相信的鸡汤——我找人来是工作的,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找人帮我捡纸团的,随手捡个纸团啥都说明不了。
其实,在查找求职信息的时候,我的建议是:
1、如果是普通求职者、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多发几份简历碰运气;但只要有了基本的工作经验,就要有重点、有侧重的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且对以后比较有利的职位。
这样有重点的选择行业、公司、部门,在投简历之前就要研究这个职位的相关信息,产品、数据等等,越详细越好。
2、我所说的产品和数据,当然也包含了福利待遇、工作强度。有些行业确实需要比较大的工作强度,才能换来比较合理的报酬。在投简历之前,求职者就要明白,福利待遇这个东西,会有一个合理区间,比如某某运营岗,在北京就是10-12k,在武汉就是5k-6k,如果JD上写了过高或过低的薪酬,就要考虑这个岗位是否真的存在,这个招聘是否是真的。
有些公司为了撑场子,会把薪酬写的高高的,实际上并不招人,就是个变相的广告;有些公司的薪酬比较低,那就会强调自己的福利、高年终奖等等(实际上可能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拿到A,拿A的人才有高年终),这些东西也是“真实点评”的一部分,需要求职者事先了解。
3、求职者要注重薪酬,不要纠缠薪酬。这是啥意思呢,就是,某个岗位的薪酬位于区间,业务部门的领导和HR,可能会根据候选人的表现多给百分之几,少给百分之几,这都是正常的。但不可能JD上写了薪酬5k-8k,某个候选人说我是清北毕业,我就要20k,否则我不干。(前几天看朋友圈,说某求职运营的毕业生小朋友,要求月薪20k……当然学校不错,但这个岗位不要求那么好的学历,so……信息错配害死人)
但薪酬怎么计算,年终是几薪,试用期是否全薪,还是底薪+奖励,这些东西要聊清楚,不要“事先不好意思说,事后说公司给我怎么这么少,跑去脉脉骂人”,这样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