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最近打开WPS时,启动封面有了些变化。
近期,我们推出了「二十四节气」系列国风图,在每个节气交替期间,都会为大家更换新的封面。
本次的封面主题为「雨水」节气,选取了香叶红与樫鸟蓝两款国风主题色,描绘了大地在雨露滋润下欣欣向荣之景,颇有几分「中国式浪漫」。
那么 ,关于「雨水」节气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之日,恰逢小雨连绵,倒也是应了雨水节气之意——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20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30°。
说起雨水,除了上述介绍之外,我们通常会看到元人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然而我们把视线再放远些,就可以看到在先秦所创的《逸周书·时训》中说到: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气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疏不熟。雨水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很明显,当时的立春与雨水中间隔着一个惊蛰。是书印错了?
还是如同传说中十二生肖原本有猫,是被老鼠抢先得位一样,有奇幻的展开?
其实这些都没错,源于黄河区域的节气系统虽在历法时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命名与次序在几千年流转中也不断演化调整,或因为节气系统在扩大到更南更北的区域,要根据更大范围的物候进行称谓调整,或者是因为各种其他因素,比如避讳。
一开始立春之后是惊蛰而非雨水,而惊蛰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两汉之间的《夏小正》有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翻一翻相关典籍,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中期前后雨水和惊蛰就有了变化,那是因为汉景帝刘启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 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在此之前,雨水为二月节气,而惊蛰才是正月中气。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郑玄注:“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
说到这里,朋友们或许又有疑惑了,节气?中气?是什么意思?指正月中气十足吗?并不是。
金山文化小课堂开课啦(敲黑板):
中气其实是历书中指“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西历月(也就是太阳历)的第二个节气。
比如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二月)、 春分(三月)、 谷雨(四月)、 小满(五月)、 夏至(六月)、 大暑(七月)、 处暑(八月)、 秋分(九月)、 霜降(十月)、 小雪(十一月)、 冬至(十二月)和 大寒(一月)都是中气。
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逸周书·周月》中有提到:
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月有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闲。”这又佐证了开始的时候惊蛰在雨水之前。
汉初以前 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 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自此,原本属于启蛰的物候,也就转而归属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创作于先秦的《逸周书·时训》:“惊蛰之日獭祭鱼。” 而到元人吴澄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已经是“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说起獭祭鱼,其实也没有那么玄乎,这是基于当时朴素的世界观和某些观念宣导需要而将动物行为人格化。
实际上,水獭把鱼排在岸边,其实更应该是因为开春鱼产众多,处于育幼期的水獭为更好捕食及存储食物而采取的分段作业,集中捕鱼时将捕到的鱼暂放于岸边,以便拖回窝里储存,而不用抓一条鱼就跑回去窝里放了又出来。
好了,今天雨水就说到这,下次我们再一起聊聊惊蛰的那些事儿~
🎁 本期福利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套金山办公雨水节气专属壁纸(含手机、电脑高清壁纸) 领取方式:关注WPS办公助手后,在微信对话框发送「雨水」两字即可领取。
如果喜欢,就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