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人类对太空的想象力,到《2001:太空漫游》为止。
刘慈欣
利用这个周末终于读完了《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其实作品不长,断断续续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还记看完最后一句话后放下电子书,才发现已是深夜,脑海里还在回旋着最后那段及其意识流的描述,渐渐陷入了思考,抬头望向窗外,依稀看到了有着零散斑点的星空,顿觉人类之渺小和宇宙之宏伟根本无法比拟,人类太年轻了,而宇宙又太古老了,人类的智慧和奢望在宇宙层次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知道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电影《2001:太空漫游》,但是一直拖到今天才读完,读完以后才发现,以今天的视角看来,隔着半个世纪的我,依然可以被作者震撼和折服。作者对太空的想象以及对未来和科幻的预测即精准有有深度。
我们通常看科幻作品,都是将自己的意识交给作者,一同进入那个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这本书读来却不同,除了可以非常爽的探索太空,它还时常能让我读着读着就停下来思考,作为一本科幻作品如此有深度,上一本让我这样思考的是大刘的《三体3:死神永生》。
忘了是谁说过,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作者只能影响自己的读者,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做到影响其他作者。而这种人就属于大师。《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正是这种科幻文学的大师。
印象很深在文章最后几个章节,描述主人公在土星探险的那一段,堪称意识流写作之典范,读起来都恨自己的大脑跟不上作者的速度。阿瑟克拉克曾经说过「如果人们能看懂2001太空漫游,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搞错了什么」。
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是1968年,是阿瑟克拉克为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所创作的剧本小说。彼时的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苏美两国都在进行疯狂的「太空竞赛」。当时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登上过太空,人们对于宇宙中到底有什么?宇宙中还有没有其他智慧生物?人类来自哪里?人类又将去往何方?充满了疑问和想象,这也给科幻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太空漫游属于典型的「太空歌剧」型科幻小说,阿瑟克拉克在书中对人类智慧的诞生,对太空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探索,无疑将科幻文学在太空领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库布里克导演对一些科技的预测已经让人非常惊讶,在读完原著后,却依然惊讶于书中对「未来获取资讯的方式以及阅读方式」的描写。这里摘录一段原文,关于如何使用阅读器进行咨询阅读:
等他读够了那些正式报告、备忘录,还有笔记之后,他就会把一个大开本的“新闻板”(Newspad)插上宇宙飞船的信息回路,把地球上最新的报道扫描进来。他可以一条条地叫出全球各大重要电子报;比较重要的电子报的代码,他都记在脑子里,不必参考“新闻板”背后所列的代码表。转到显示器的短期内存,他可以停在电子报的首页上,然后很快地寻找重点新闻,标记他感兴趣的条目。每个条目都有两位数的索引,单击,邮票大小的四方形会放大到刚好占满整个屏幕,以便他舒适地阅读。读完了,他可以再重新按回完整的首页,另外选一条主题来仔细研读。
甚至作者还得出了在今天看都觉得无比精确的感叹:
通信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就越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
作为科幻迷我推荐这本书,作为小说迷我也推荐这本书,即使你看过电影(大部分都没坚持看完过),也非常推荐看这本书。
最后摘抄部分原文来表达我对作者和小说的敬意。
摘录:
- 进化是所有有生命的星球都在发生的事情,地球上也是无处不在,而我们的祖先人猿肯定是受到了不同的启发,从而走向了成为现代人的飞速进化之路。
- 人类驯服了火之后,他奠基了科技的基础,远远拉开了自己和动物祖先的距离。石头为青铜所取代,青铜在为铁所取代;狩猎为农业所取代;部落演化为村落,村落演化为乡镇。言语可以恒久流传了,这要归功于石头、泥板和纸草上的那些记录。
- 人类有了语言和学习的意识后,不再像其他动物只懂得现在,人类掌握了过去,接着开始还要探索未来。
- 没多久,他就创造出哲学,以及宗教。他在天空中造了许多神—-其中倒也不全是瞎掰的。
- 虽然也经常使用这些武器来对付自己,但是没有这些武器,人是征服不了这个世界的。他在这些武器里投入了心思和精神。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武器给他带来了许多好处。不过,只要武器存在,他也就活在了借来的时间里。
- 通信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月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
- 等地球完全被驯服了,宁静了,甚至有点疲惫了,仍然还有空间给那些热爱自由的人,那些强悍的拓荒者,那些永无止息的冒险者。不过他们的工具不再是斧头、抢、独木舟和马车,而将是核电厂、等离子引擎,以及水栽农场。如同所有的母亲,地球一定要和她的子女道别的那一天,很快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