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小红狼》这本绘本给俩娃做了一个阅读测试。
让他俩分别阅读这本绘本,读完来和我讲这个故事。我想借此了解一下他们的理解水平,以及验证一下新读到的一些儿童文学理论。
之所以选择这本绘本,是因为它属于一个“双元言说”的例子,简单说就是不只是为了儿童读者创作,还同时为了成人而写的故事。
故事的明线很简单,讲了一只小红狼受到妈妈的委托给奶奶送食物,在森林里迷路后,被小女孩,也就是猎人的女儿诱骗,最后又被狼爸爸救出来的故事。
在娃对我的讲述中,他们的确主要聚焦到的是这一层面的故事,也都能讲得清楚。然而,这个故事如果仅仅表达了这个层面,那么就只是对于原作《小红帽》的一个简单的人物对调罢了。这样的改编也没有什么意思。
而真正的故事则恰好在被孩子们忽略了的部分里,就是绘本中提到的两首歌。
第一首歌是小女孩在诱骗小红狼时无意中唱起的,歌词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猎人的爱人,也就是小女孩的妈妈是一个喜欢在森林中冒险的女人,曾经被村子里的人视为异类,然而猎人喜欢这样的妈妈,从此放下猎枪生活在一起。然而在一个月圆之夜,妈妈被狼群吃掉了,猎人从此心中充满仇恨,剩余的生命都在向狼群进行报复。
这首歌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诱骗小红狼,以及为什么小女孩家里阴森可怖都是狼的尸骸。
然而,当小红狼被狼爸爸救出,且无意中哼起这首歌时,狼爸爸却给出了这首歌的另一个版本:
一直到全家生活在一起还是一样的情节。然而结婚后妈妈仍旧喜欢与狼群交往,经常在深夜中到森林中与狼一起跳舞。妈妈还会编织漂亮的斗篷,狼穿上斗篷之后就不再是野狼,他们都可以直立起来,像人一样走路。狼穿上斗篷的这个形象与绘本开始时,小红狼及其全家的形象是一样的。同样是月圆夜,猎人找寻妈妈的时候,看到人狼共舞的情景,恐惧蒙蔽他的双眼,他举起了猎枪……妈妈也在这场灾难中死去。作者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妈妈是被猎人杀死的,这也是留给读者的解读空间。
正是这罗生门式的,分别出自人类爸爸和狼爸爸之口的,有着不同结局的两首歌,让这本绘本一下子有深度起来。
也正是这两首歌,让我们可以回想起绘本中在猎人第一次出场时,作者给他塑造的如狼一般的形象所隐喻的内涵。
如果心中充满仇恨,到底谁是人谁是狼呢?又或者说,如果被仇恨蒙蔽双眼,失去灵魂的人还不如穿上了斗蓬,懂得珍惜平静安宁生活的狼。
我在给娃解读完以后,娃若有所思。同样的故事,不同的阅读,竟然可以读出完全不同的深度,我想这样的冲击可能是娃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吧。
最近在读《儿童文学的美学研究》,今天读到儿童文学的改编,提到了迪士尼对一些经典儿童文学的改编,书中有这么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