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觅研报 | Web 3.0:新“乌托邦式”互联网形态
2022-7-22 00:21:16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3 收藏

(免责声明:本报告所有观点仅为个人观点,所涉内容仅为现象阐述,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坚决支持维护国家打击虚拟货币的相关政策。为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投资者保护,请勿参与任何非法金融活动,谨防虚拟货币骗局。)
  • Web3.0目前最为通用的解释是基于其生态项目皆开源的特性,参与者与开发者相比于Web1.0时代、Web2.0时代能够真正拥互联网产出的一切。Web3.0从基础层到应用层将涵盖所有支撑公链应用生态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以及在此之上所构建的所有去中心化应用(DApp)
  • 以太坊开创了智能合约时代。智能合约是以太坊的核心,也是所有DApp零信任自动运行的核心。
  • 以太坊Layer-1长期接近满载的网络利用用率使扩容方案成为开发者关注的重点,以太坊2.0叠加Rollups或成为区块链三角悖论的解决方案;
  • DeFi、GameFi是DApp的主流先驱级应用,伴随着基础层扩容方案的推进所释放的主网网络利用率有望将DApp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
  • DeFi、NFT游戏等相关DApp应用及对应的基础设施是全球区块链2022年Q1季度投融资总额新高的主要推动力;
  • 2022年Q2季度Terra的暴雷、Lido的脱锚将DeFi的运行机制风险摆上前台,在上行市场环境下稳健运行的DeFi主流机制能否抵御下行市场环境的冲击仍存疑。由潜在的强监管及逐步升级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或从二级市场逐步扩散至一级市场。

目录

一.前言:火爆的全球Web3.0一级市场

二.区块链与Web 3.0

    ( 一 ) .产生背景

      ( 二 ).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三.DApp基础设施

    ( 一 ) .以太坊现状

      ( 二 ). EVM兼容性

    ( 三 ) .Layer-1扩容方案

      ( 四 ). 以太坊2.0

      ( 五 ). 去中心化存储

四.DApp应用生态

    ( 一 ) .DeFi

      ( 二 ). GameFi与NFT

    ( 三 )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

      ( 四 ). 用户数据自主权应用

      ( 五 ). DAO

五.存在的挑战及风险

    ( 一 ) .网络安全风险

      ( 二 ). 从Terra看DeFi机制风险

    ( 三 ) .NFT相关风险

      ( 四 ). DAO相关风险

      ( 五 ). SocialFi机制风险

六.写在最后

一. 前言:火爆的全球Web3.0一级市场

全球疫情逐渐退坡以及陷入了持久战的俄乌战争影响,全球央行已经终止大放水并逐步加快加息的步伐来应对严峻的通货膨胀。除此之外继中国此前完全封禁加密货币,海外地区逐步开始加强针对加密领域的监管。在此大背景下,此前充分受益于监管空白、流动性充裕的加密领域二级市场遭受重创,直接导致了机制上存在缺陷的Terra陷入死亡漩涡以及Lido的脱锚,加密货币领域整体市值由2021年的最高值近3万亿美元重挫至不足1万亿美元,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值被直接蒸发。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交易二级市场遭受重挫,在Terra和Lido出事之前,在一级市场上以DeFi、NFT相关DApp应用及基础设施为驱动力的全球区块链2022年Q1季度投融资总额再创新高。据CB Insight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区块链2022年Q1季度发生交易次数461次,涉及投融资总额达92亿美元,季度投融情况再创新高。其中,NFT与游戏、DeFi作为目前Web3.0的承载物,是主要的驱动力。NFT与游戏、DeFi相关基础设施、应用及配套开发工具融资金额单季投融金额同样创新高,分别达到21.18亿美元和24.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8.35%和388.62%,两者2022年Q1投融总额合计已超出区块链投融总额的50%。

图表 1:全球区块链领域投融情况(百万美元)

来源:CB Insights,来觅数据整理

从超大金额单笔投资的角度来看,2022年Q1季度超1亿美元的交易次数单季再创新高,达到28次,涉及交易金额达57.8亿美元。去年同期该数字仅为10次,涉及交易金额19.98亿美元。
图表 2:超1亿美元交易次数及涉及金额(百万美元)

来源:CB Insights,来觅数据整理

从活跃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知名GameFi项目The Sandbox背后的项目方Animoca Brands为最活跃投资者,Q1季度共出手34次。对于风投机构所参与的由Token所反映的项目来说,所涉及的投资阶段一般涉及两轮,其中一轮便是在2017年由于庞氏骗局等乱象频发已被我国命令禁止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阶段,另外一个阶段是在ICO之前,被称为Token预售(Pre-Sale)的阶段。一般来说在预售阶段,由于项目本身还尚处于一个较早的发展阶段,此时进入的VC等特定投资者一般来说能以较低的折扣价格买入。对于项目来说该阶段所融到的资金要么是为了仍处于十分早期的项目的推进,要么就是为了进入到下一阶段ICO。
图表 3:2022Q1全球区块链领域活跃投资者来源:来源:CB Insights,来觅数据整理
伴随着以太坊扩容、Web3.0热度的不断上升,DApp应用本身以及应用开发背后所对应的基础设施以及所需要应用到的开发工具、套件已成为全球区块链一级市场的热门领域,超大额标志性投资事件中包含了多项DApp开发工具公司。
图表 4:2022Q1全球区块链领域标志性投资事件来源:来源:CB Insights,来觅数据整理
尽管一级市场上截止到2022年Q1,整个公链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但由于Terra和Lido的风险事件,公链、稳定币及去中心化应用(DApp)已经受到了更严厉的监管关注,在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都会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已经有消息指出相关交易所及Web3.0应用项目方开启了裁员。预计强监管及更为严峻的宏观环境对公链生态的影响将逐步从二级传入一级市场。

二. 区块链与Web 3.0

⌜产生背景⌟
Web3.0概念最早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于2014年提出,其表示尽管Web2.0相比于Web1.0为用户提供了与网络交互的方式与手段,用户与网络的交互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催生了一系列互联网巨头,如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Web2.0时代互动性的全新互联网体验为用户带来了许多新的功能,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直到今天也一直无法彻底解决,那就是:用户如果要使用这些新功能,就必须授权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管理大量数据。而在此前提下,这些中心化的实体在数据和内容权限方面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大量的通信和商业行为都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所拥有的封闭平台上。新的商业模式也由此产生,如广泛利用用户行为数据为广告商提供定制化的大数据营销等。用户作为数据的直接产出者,却不是有关受益者。
图表 5:Web3.0特性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

从概念的角度来看,Web3.0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集大成者”,其尚处于一个极度早期的发展阶段,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最为通用的解释是基于其生态项目皆开源的特性,参与者与开发者相比于Web1.0时代、Web2.0时代能够真正拥有在Web3.0时代下互联网所产出的一切,涵盖数据、言论、公司治理、去中心化以及去监管化下的金融自由等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与基于私链和联盟链的区块链即服务(BaaS)不同的是,在公链的基础上,Web3.0是区块链公链技术发展到今日的直接产物,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在基础层上其将涵盖所有支撑公链应用生态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以及在应用层上所有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分布式账本技术及其衍生的智能合约技术所具备的匿名性、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的自动执行性、零信任性、自治性(DAO)使得参与者和开发者能够通过Token真正拥有、掌控基于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以及其所产出的一切。
图表 6:Web3.0生态图谱源:来觅数据整理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区块链(Blockchain)是源自比特币系统的底层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从应用来看,比特币系统被成为区块链1.0版本。以太坊(Ethereum)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来处理点对点合约。自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于2013年发布以太坊白皮书开始,以太坊依托其智能合约和通证标准,开启了区块链2.0时代,智能合约的时代。

智能合约是以太坊的核心,也是一切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核心。智能合约本质上是一些可以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代码,当满足特定条件的时候它会自动执行特定的任务。其依托分布式账本技术所具备的不可篡改性、零信任性、自动化执行、定制化构建等特性使能够使应用的运行真正实现”去中心化“。据State of the DApps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9月以太坊ERC-20合约接口标准被正式标准化以后,部署在以太坊网络上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迎来大幅度增长,2018年同比2017年增长幅度达148.34%。然而,随着智能合约应用生态的发展,以太坊网络的拥堵性逐渐限制了开发者们在以太网络中部署DApps的步伐,截止2022年5月,部署在以太坊网络的DAPPs数量为2970,相比2021年有略微的增幅。
图表 7:部署在以太坊网络上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s)数量来源:State of the DApps,来觅数据整理

三. DApp基础设施

⌜以太坊现状⌟

 以太坊1.0作为智能合约时代的开创者,伴随着其智能合约应用生态的拓展,正变得越来越拥堵。在2021年8月7日之前,其约为15 TPS/秒(Transaction Per Second)的吞吐量在应用需求逐渐增多的背景下逐渐使以太坊网络的使用变得无比的拥挤与昂贵,严重影响了以太坊生态的繁荣度。据Etherscan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8月7日发生的伦敦硬分叉前,以太坊的网络使用率一度达到了近100%。(注:伦敦硬分叉后以太坊理论区块容量可达3000万Gas,但超过1500万Gas区块容量后的Gas费率将以12.5%的增长速度增长)
图表 8:以太坊网络使用率情况来源:Etherscan,来觅数据整理
在以太坊网络上上执行特定的操作是有成本的,Gas被用来测量该成本。在以太坊虚拟机(EVM)上的每一个操作都有一个相对应的Gas成本,该成本是固定的,其价格以Gwei表示,1 Gwei等于0.000000001 ETH。由于以太坊网络的拥堵性,网络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可以通过提高Gwei的数量来加快操作的执行速度。
交易成本 = 特定操作的Gas成本(不变)× Gwei(Base+Tips,可变) × $ETH
在以太坊网络中,将两个数字相加要花费3个Gas;将两个数字相乘要花费5个Gas;获取账户余额会花费400个Gas;发送一笔交易要花费21000个Gas。智能合约通常包括多个操作,这些操作加起来可以花费数十万个Gas。据Etherscan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26日,伴随着以太坊网络生态系统的构建,其日均Gas消耗量最高已突破1000亿大关。
图表 9:日均Gas消耗量来源:Etherscan,来觅数据整理

⌜EVM兼容性⌟

在以太坊主链低吞吐、高拥堵、高Gas费的问题使以太坊越来越难以支撑去中心化应用的发展背景下,以太坊以外的其他区块链网络凭借其高吞吐、低Gas费的特性吸引了大量了开发者,甚至许多原本将去中心化应用部署在以太坊主网的开发者也选择将应用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区块链网络上。据资料显示,在Terra暴雷之前,前十大公链只有Terra和Solana并没有与EVM兼容,但像Terra和Solana这样的非EVM链也正在实现与 EVM 兼容的解决方案。

此前据CoinMarketCap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伦敦硬分叉之前以太坊主网的平均交易成本每进行一次要花费最高价值46美元的Gas,而相比来说其他区块链网络如侧链Polygon、Layer-2下的Optimistic/ZK Rollup在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就相当的显著。除此之外,与以太坊15 TPS/S(Transaction Per Second)的吞吐量相比,侧链Polygon以及Solana区块链网络的吞吐量可以达到6500/TPS。
图表 10:不同智能合约区块链网络平均交易成本($来源:CoinMarketCap,来觅数据整理
从市场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据DeFiLlma统计的数据显示,通过对比去中心化应用中的先驱应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总锁定价值(TVL)来看,截至2022年6月28日,以太坊网络占比由2020年8月份的90%以上下降到2022年4月份的55.47%,后由于Terra的暴雷市场份额回归到64.06%,以太坊Layer-1的统治力在逐渐下降。
图表 11:不同智能合约区块链网络市场份额(By TVL )来源:DeFiLlma,来觅数据整理
以太坊作为首先实现智能合约链上运行的网络,在开发生态上有先天性优势,EVM作为智能合约程序的运行环境,开发者们在学习智能合约开发时必定要从以太坊网络部署开始。发展到今天其开发生态凭借其开源的特性已变得相当繁荣,从编程语言Solidity、Vyper以及配套的开发与测试环境Truffle或Hardhat使新进开发人员可以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快速的掌握去中心化应用的部署窍门。由于以太坊生态的繁荣性,与EVM兼容已成为BSC、Fantom、Cardano、Polygon等其他区块链网络吸引开发者的共识,而也正是凭借了与EVM的兼容性,开发者们在其他区块链网络上能够以极其低的Gas成本、1000倍以上的吞吐速度(TPS)部署新的去中心化应用甚至是一键迁移原本部署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应用。
图表12不同智能合约编程语言市场份额(ByTVL来源:DeFiLlma,来觅数据整理
Layer-1扩容方案
如何使以太坊Layer-1能够在更低的成本下,更快、更多运行智能合约一直是众多开发者们始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目前比较热门的扩容方案有基于侧链(Sidechain打包(Rollups等的Layer-2扩容解决方案,也有如以太坊2.0中对Layer-1自身进行分片(Sharding)扩容的方式扩容的目的皆在于使区块链网络能够更高效、更经济的运作。

图表 13:以太坊Layer-1扩容方案

来源:来觅数据绘制

侧链是Layer-1区块链网络扩容的其中一种方式,其运行与跨链桥(Bridge)紧密联系,本质上是一种跨链技术。侧链与Layer-1主链所平行运行,可以拥有不同的共识机制以及网络安全机制,其与主链的交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通过提供跨链桥(Bridge)的功能使主链上的资产可以跨链至侧链从而利用其更高的交易吞吐量及更低的交易成本特性,主要的功能实现依赖于“双向锚定“。
2. 侧链会定期的向主链上传其高度精简的状态树根节点的Hash值(State Root)快照,从而使主链可以判断发生在跨链时发生在侧链中的交易是真实存在的。

图表 14:侧链的“双向锚定”流程

来源:来觅数据绘制

侧链的技术将交易及智能合约的执行由主链转移到侧链上。从流程来看:
1.在主链跨侧链时,其主要依托于跨链桥(Bridge)技术将主链上的资产在智能合约中质押,同时在侧链按1:1铸造出Wrapped资产,用户从而可以通过所铸造的Wrapped资产参与交易执行、基于侧链所开发的DApp以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万链互联。

2. 当资产从侧链跨回主链时,原本质押在主链智能合约中的资产会被解锁,同时侧链中被铸造的Wrapped资产将会被摧毁(Burnt),1:1的双向锚定机制将被会自动化、零信任、去中心化的执行。

以Polygon(以太坊侧链)为例,其与以太坊主链平行运行,拥有基于权益共识机制(PoS)的超100个节点,用户将交易与DApp从以太坊主网转移到Polygon,基于Polygon执行交易,可以以非常低的交易成本(Gas)享受到最高约6500 TPS/S的吞吐量。据Polygon官方介绍,目前部署在Polygon上的DApp数量已经超过了19000个。
然而,哪怕是将交易转到主链下的侧链在以DeFi等DApp应用爆发的背景下也依然遇到了性能瓶颈,据Polygonscan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下半年,应用率的大规模提升将Polygon网络的利用率一度打上98%,接近满载的使用率直接导致其交易成本(Gas)最高打到0.5美元/交易,网络拥堵情况同样发生在了侧链上。在此背景下,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称为Layer-1扩容的最佳解决方案打包(Rollups)逐渐成为开发人员们的关注重点。

图表 15:Polygon网络利用率来源:Polygonscan,来觅数据整理

打包(Rollups)是一种Layer-2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其工作原理是在Layer-1之外执行交易,但在主网上发布交易数据。从使用流程来看,以Optimistic Rollups为例,其使用部署在Layer-1上的智能合约来管理Layer-1与Layer-2的交互。与侧链的运行机制相似,用户通过Rollups内嵌的或者是第三方的跨链桥(Bridge)将资产由主链跨入Layer-2区块链网络,随后通过Layer-2完成与DApp的交互。

图表 16:Optimistic Rollups使用流程图

源:Alchemy,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Rollups与侧链最大的区别在于Rollups在扩展Layer-1网络的同时仍然共享Layer-1网络中的安全性。侧链基于其自身的共识机制所执行的交易会被主链“默认“是有效的,而Rollups相比来说,无论是Optimistic Rollups还是ZK Rollups,Optimistic Rollups基于防伪证明(Fraud Proof)以及存储在主链上的状态(State)数据,通过挑战激励机制,打包上主链的存疑交易信息可以在主链的沙盒环境(Sandbox Environment)中重新执行;ZK Rollups基于有效性证明(Validity Proof),通过严苛的数学计算机制以及存储在主链上的状态(State)数据,部署在主链上的Rollups智能合约可以根据梅克尔树(Merkle trees)底层自动确认每笔打包交易的真实性,故每次状态根(State Root)的数据变更都是已经被验证过的。
技术路径的角度来看,两种Rollups方案皆将交易方地址及对应的账户余额情况等数据存储在梅克尔树(Merkle trees)中,Layer-1主链所存储的数据是该树的状态根(State Root)数据,也就是树根的部分。当一个打包后的交易包上链时,它会提供一个已经反映了交易包中所有交易发生后,所有账户地址余额信息的新的梅克尔树状态根(State Root),两种Rollup方案的主要区别在这里产生:

1.在Optimistic Rollups中,其防伪证明(Fraud Proof)机制默认假定所有上传的新状态根(State Root)数据都是正确的,但允许其他验证者(Verifier)对其状态根提出挑战。在有虚假交易发生的情况下,由于历史状态根的数据都已经上链,挑战机制下其他验证者会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正确的状态根数据并提交给主网。主网随后会在沙盒环境(Sandbox Environment)中重新执行该状态根下的所有交易。如果被证实确实存在虚假交易,挑战的提出方会获得奖励,而虚假交易的验证方所质押的Token将会被没收(Slashed)。

图表 17:Optimistic Rollups的防伪证明

来源:Medium、Alchemy,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2. 在ZK Rollups中,其有效性证明(Validity Proof)机制会在上传新状态根(State Root)的同时上传SNARK或者STARK证明,部署在Layer-1主链上的智能合约会通过SNARK或STARK证明自动且立即的验证交易包中所有交易的真实性,如果有虚假交易将会被立即发现。

图表 18:ZK Rollups的有效性证明来源:Medium,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从对Layer-1的网络吞吐量提升来看,两种Rollups方案可以将以太坊15 TPS/S的吞吐量提升到2000 TPS/S。目前,相比于ZK Rollups,Optimistic Rollups在EVM兼容性方面已经成功落地了部分DApp项目,Arbitrum、Optimism作为底层网络已经可以被用于与DApp交互。ZK Rollups领域下的项目目前仅支持单纯的P2P转账,但项目如ZK Sync正把EVM兼容作为自身区块链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整体来看,据The Block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已成为Rollups之年,截至2022年6月30日,Optimistic Rollups已成为Layer-1扩容首选,整体市场占比达64.94%;ZK Rollups居第二,市场占比达22.1%。

图表 19:不同Layer-2扩容方案市场份额(By TVL)

来源:The Block、ZERION API,来觅数据整理

以太坊2.0
“以太坊2.0”是对于以太坊链上网络的更新,目的是为了提升以太坊主网的速度、效率以及可扩展性、从而可以更快、成本更低的处理发生在以太坊网络上的交易。以太坊2.0将分为四个阶段实行

图表 20:以太坊2.0升级路线

来源:Ethereum,来觅数据整理
以太坊于2020121日上线了信标链,其是以太坊2.0的核心主要功能是实现PoS机制以及协调同步之后的各个Shard链上线到现在,信标链与以太坊主网平行运行,目前的以太坊运行基本不受信标链影响,其功能只是在实战环境中验证PoS等以太坊2.0的各种基础功能,并没有处理交易和执行智能合约的能力目前质押的ETH和获得的奖励是锁定主无法提取出来的,有消息指出解锁的日期是在Docking之后
以太坊2.0升级的可以解决及实现①PoW机制所导致的能源消耗问题,切换至PoS机制将使以太坊网络下矿工这个职业成为历史。②更安全的网络。要成为以太坊2.0的验证者(Validator)需要质押32枚ETH,并且通过引入“Slash“机制,恶意的网络攻击如果失败部分或全部的质押资产将被系统直接抹除;PoS机制下需要掌握51%的ETH才可能恶意掌控网络;③更加的去中心化。在PoW机制下由于挖矿难度的逐渐上升,算力逐渐在向专业矿工集中,这会直接导致去中心化的降低提升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转变为PoS机制后依托虚拟矿池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验证者,验证者越多,网络的去中心化即越强,反过来就更安全。
据BeaconScan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29日,选择成为以太坊2.0的验证者(Validator)数量已突破400000大关。相比于在2021年年末Geth出现故障后目前以太坊主网仅仅接近2500的节点数量,去中心化性有极大的提升。

图表 21:信标链上验证者数量来源:BeaconScan,来觅数据整理

去中心化存储
当用户使用微信、QQ、Facebook、淘宝等的中心化应用(App)时,用户的账号、行为等数据被存入中心化的私有或云服务器上,应用由其背后的企业进行统一运维,并且在Web2.0的当下将该类型数据作为大数据营销的基座提供给广告商。

在以公链为底层所部署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交易的数据在被节点验证后将永久且不可篡改的存储在公链上。对于DApp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业务数据(如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中用户上传的图片及视频等),理论来说也可以将其上链,但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所产生的数据量是巨大的,考虑到Gas费、区块链全节点共识等因素将其全部上链从成本及区块链网络容量来看是不实际的,此前Gemini层测算将1GB的数据上链将花费超过15000枚ETH。但如果将在链下用专门的服务器进行存储,在业务数据层面又无法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

在此背景下,DApp的开发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去中心化存储,目前比较知名的项目为星际文件系统(IPFS),对应的加密项目如Filecoin。IPFS是一个点对点(P2P)文件共享系统,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在全球及全球范围内分发的方式,在IPFS网络中的节点将构成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

它的运行机制简单来说,当开发者向IPFS网络中上传一个文件时,文件会被拆分为若干大小为256KB的块并分布式的存储在不同由参与者提供存储空间的节点中,每一个文件块都有一个唯一的哈希值来对应其中的内容。如果一个节点想要访问另一个节点上的某个文件,他们将使用分布式哈希表(DHT)和文件的内容标识符(CID)来查看及下载文件,并成为文件的另一个提供者。

从DApp的角度来看,开发者可以将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存储在用户智能合约的状态中(State)。如果是个人资料图片,则可以将其存储在IPFS中,并将哈希值存储在智能合约状态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变相将个人资料图片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中,减少 Gas 费用的同时达到去中心化存储的效果。

图表 22:DApp与IPFS

来源:bestofreactjs,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DApp应用生态

图表 23:加密钱包是通往Web3.0的钥匙
来源:来觅数据整理

DeFi

 DeFi应用作为Web3.0项下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领头羊,在海外地区目前去中心化应用生态的建设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热点之一,也是先驱应用之一通过将DeFi应用部署在公链区块链网络上,DeFi可以在不依托于任何中介、交易场所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去中心化的交易、借贷和投资等金融服务。
从DApp的角度来看,目前用于承载上述金融服务的主流应用有以Uniswap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Compound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借贷服务(Lending & Borrowing)、以Synthetix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合成资产(Synthetic Asset)投资、标的PoS权益共识的流动矿池服务(Staking)。新兴应用如去中心化保险(Decentralized Insurance)也处于发展状态。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主要涉及的元素有流动性提供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交易对方、流动池(Liquidity Pool)、预言机(Oracle)、自动做市商(AMM)。依托于由流动性提供者在流动池中所存入的流动性,以及由预言机每时每刻写入DEX智能合约中的相关标的价格数据,自动做市商(AMM)可以去中心化、零信任、自动化的为交易对方提供匿名的在同一区块链网络或者跨链的去中心化交易。

其经济驱动力属性的实现主要依靠DEX向交易对方收取的手续费实现,该手续费将按比例直接归属于流动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其去中心化自治(DAO)属性的实现主要依靠平台Token实现,部分平台Token赋予持有者针对整个DApp未来底层协议改变的投票权,如是否要在DApp底层中集成Layer-2扩容方案(Rollups)或侧链(Sidechain)等。

图表 24:DEX运作流程图来源:Uniswap,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去中心化借贷(Lending & Borrowing)发展到现在主要被用于套利行为,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借贷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有两点:①去中心化借贷中的抵押物价值需要大于所借资产的价值;②借贷双方皆具备匿名性,严格来说双方都仅跟智能合约本身有交互。其涉及到的主要元素有借款方(Borrower)、出借方(Lender)、抵押物以及所借资产。
最基本的去中心化借贷运作流程与传统借贷基本一致,但智能合约本身替代了银行的中介职能,出借方将资产出借给智能合约以换取利息,借款方以大于所借资产价值的抵押物向智能合约借去资产(etc. 1:0.8)。智能合约自身具备自动清算机制,当预言机写入的抵押物资产价值低于临界点时(etc. 82%),将自动清算抵押物。对于套利的使用场景来说,由于中心化交易所(CEX)和依托于预言机的DEX互相之间存在的滑点现象(Slippage),除了基本的借贷,去中心化借贷已发展出一种专门服务于量化套利的闪电借贷(Flash Loan)。
其经济驱动力属性的实现主要依靠借贷双方的利率实现;其去中心化自治(DAO)属性与DEX一致,实现主要依靠平台Token实现,通过投票权对智能合约底层协议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表决投票。
图表 25:去中心化借贷(Lending & Borrowing)运作流程图
来源:AAVE,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
流动性质押挖矿(Liquid Staking)针对基于DPoS权益认证(Delegated Proof of Stake)的区块链网络,属于PoS权益认证的一种。PoS与已被国内列为淘汰产业的PoW工作量认证挖矿相比,在不需要高算力挖矿设备的前提下,PoS权益认证承担相同的区块生产、交易执行功能。PoS权益认证本质上是高速发展的区块链网络在去中心化层面的进一步提升,但其实现方式质押挖矿(Staking)由于委托质押以及区块奖励的因素常常与DeFi挂钩。
从以太坊2.0委托质押的运行流程来看,由于其本身不支持委托质押,正常来说要成为以太坊2.0的认证节点需要质押32个ETH,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存在较高的门槛,这时普通用户就可以通过流动性质押的方法将零散的ETH汇聚到流动性质押池,来达到32个ETH的门槛,再将挖矿的收益共享。
由于被质押入以太坊2.0信标链的ETH在主网完全转变为PoS之前无法赎回,流动性质押项目方依托于ETH衍生品(一般来说是与ETH1:1锚定的Wrapped资产),由项目方自身成为认证节点(Validator)或对接相关第三方,为用户提供了在参与以太坊2.0信标链质押的同时保留资金流动性的途径,最近比较出圈的项目有曾处于脱锚状态的Lido。
图表 26:委托质押挖矿流程图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从支持上述DeFi应用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来看,除了第二章提到Layer-1、Layer-2扩容以及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外,预言机(Oracle)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对于DApp的正常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言机(Oracle)的功能在于将区块链外的信息写入区块链内,使区块链与现实世界实现数据互通。由于智能合约无法主动向外界请求数据,只能被动接受链外的数据,预言机的存在帮助基于智能合约的DApp应用连接区块链网络以外的数据,数据类型囊括去中心化博彩对应的现实世界比分数据、合成资产(Synthetic)对应现实世界金融资产的实时价格数据、加密市场的实时价格数据等等。
由于Terra和Lido事件的发生,DeFi本身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继网络安全风险以外一个具备重大影响力的风险点。

GameFi与NFT

GameF是游戏、DeFi以及NFT的结合体,本质上是部署在区块链网络上的游戏,其通过代币及经济激励机制,吸引玩家及创作者参与及构建游戏世界中的一切,而依托于区块链公链的去中心化底层技术,所创作和获得的一切又完全属于玩家和创作者。

就像我们此前在《海外元宇宙创作者经济居然可以这么玩?》中提到的,GameFi对于普通玩家来说玩法上跟大多数网络游戏玩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比较大的区别在于:

1. 基于Play to Earn模式以及区块链公链底层,玩家拥有在GameFi中所获得、购买、创造的一切由NFT指代的数字资产所有权,几乎所有由NFT指代的数字资产皆可以依托于ERC-20通证与经济世界流通。

2. 在以太坊网络下,依托于ERC-721 / ERC-1155通证下的非同质化代币(NFT),游戏中的几乎所有元素从头像、宠物、房屋、武器、工具等资产都可以按NFT的形式进行铸造创作,元宇宙概念下的GameFi甚至可以将创作者创造的游戏玩法本身进行NFT化。

图表 27:Decentraland创作者生态流程

来源:Decentraland,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3.大多数GameFi项目已经集成了DeFi的产品和功能,如质押、流动性挖矿等。玩家通常可以质押游戏内代币赚取奖励、解锁专属物品或参与全新游戏关卡。

4. 依托于从去中心化自治(DAO),游戏社区的玩家可以参与更新决策,如在Decentraland中,玩家可以在DAO中锁定治理代币(MANA),针对游戏内政策和组织性政策投票。锁定的代币越多,投票权力越大。

从NFT本身来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NFT图片、NFT音乐亦或是NFT游戏穿戴物,它的本质只是一个具备标识符(Identifier)的Token,是一串代码,包含所指代数字资产的元数据(Metadata)。NFT对于任何形式的数字资产的确权、指代功能是通过标识符来代表这个存储在特定URL路径的图片、音乐来实现的。NFT这串指代路径的代码是在链上存储,但这个路径所指向的高像素图片或音乐一般来说不是,它们可以被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上,也可以被存储在联网(Online)的去中心化存储系统(IPFS)上。

从NFT的铸造流程来说,基于智能合约的铸造(Mint)流程在不涉及代码的前提下,简单来说可以分为3步:

1. 将想要指代的数字资产(图片、音乐等)存入联网的服务器中(中心化服务器/IPFS);

2. 在以太坊网络下,基于ERC-721标准将想要指代的数字资产(图片、音乐等)的元数据(Metadata)编入智能合约并将其运行,支付对应的Gas费;

3. 在智能合约运行后根据具体公钥地址铸造出NFT,支付对应的Gas费。

图表 28:NFT铸造(Mint)流程

来源:Medium,来觅数据整理绘制

从NFT的应用来看,除了目前由元宇宙概念带火的GameFi内应用外,其最火爆的应用是由明星在如Twitter、Instagram、领英等社交媒体上带动的NFT头像浪潮,与之对应的相关知名项目有Crypto Punk、无聊猿(BAYC)等等。NFT发展到今天,在游戏、现实世界已扩展至类似于会员凭证的会员服务,如无聊猿(BAYC)持有者可以在线下会员店中购买相关的T恤等衍生物;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中特定NFT已经作为特定玩法的通行证。在去中心化自治(DAO)的属性上,无聊猿的平台Token同样赋予持有者对平台未来发展的投票权利。

自2021年年中开始的NFT浪潮在各宏观条件影响下已经缓和下来,但仍然以太坊网络利用率达到接近100%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由于以太坊Layer-1的严重拥堵及高昂的Gas成本,其他区块链网络如Solana、侧链Polygon等在这波NFT浪潮下吸引了众多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在其他的区块链网络上铸造(Mint)NFT,而基于Layer-2扩容的解决方案也正在加速进行中。

图表 29:NFT交易情况(每日平均交易量VS每日平均交易额,百万美元)
来源:Statistia,来觅数据整理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

随着DApp应用生态的不断拓展,一种直接对标Web2.0时代Facebook、Twitter等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应用(SocialFi)已经出现。如同DeFi、GameFi等去中心化应用一样,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同样依托于区块链公链底层,由智能合约所驱动。用户所发布的内容部分将在链上存储,永久保存。

其出现的背景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但随着海外社交平台的言论审查制度(Censorship)的严苛性增加,这些社交平台上词条被封、账号封禁的发生频率在显著增加,部分开发者认为这对于言论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有权、且自由的表达将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且观点除了发表人自己不应该被任何人或机构所修改、抹除甚至封禁账号。部分开发者们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故出现了去中心化社交媒体这样的DApp新兴应用。

目前比较出名的项目有基于自有区块链网络,由红杉资本、a16z资本加持的DeSo项目以及基于Hive区块链网络所开发的PeakD项目,对比两者的官网整体来看功能性与Facebook等中心化社交媒体类似,数据存储上两者实现言论上链的手段目前仅适用于纯文本等数据,DeSo由于其自建的区块链网络支持上链的数据会更多一点,但两者平台上的图片和视频等文件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

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功能在于DeSo的社交属性与NFT的混合,在大多数NFT用例为社交头像的背景下,DeSo提供在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上直接展示用户所拥有的基于DeSo区块链所铸造的NFT,其他用户也许可以省去通过NFT Explorer来确权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方便的直接针对其拥有的NFT直接开展点赞等交互。

用户数据自主权应用

在Web3.0针对Web2.0所提出的改善蓝图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点在于用户应有权掌握、变现自己所产出的数据。在Web2.0中,数字广告作为用户数据的直接变现手段,催生了一大批以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营的BigTech。Facebook、Google、亚马逊等大厂持续的收集用户在平台上的所有行为数据并为用户贴上对应的标签,再依托数字广告平台将用户数据打包卖给为广告主中的最优出价者随着Web3.0概念的发酵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部分开发者致力于通过应用的手段将数据的所有权及变现权真正的还给用户。

目前一个较为知名的项目是Brave浏览器(Brave Browser),尽管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不是一个去中心化应用,但却是一个功能机制上支持用户自主掌握数据主权的中心化应用。其整体运作流程中主要涉及三个主体:普通用户、创作者以及广告商,三者由平台Token所连接。

在围绕平台Token的流程上,从广告商的角度来看,本质来说跟Web2.0广告平台的机制类似,平台算法根据用户在特定内容所花时间等行为数据为广告商服务;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基于Token机制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的创作者可以通过发布内容获取奖励;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说,Brave浏览器本身具有将所有第三方广告屏蔽的能力,但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要在使用浏览器的同时观看内嵌广告,同意观看广告的用户可以获得Token奖励。由于其对第三方广告的屏蔽能力,官方宣传其相比于主流Chrome、Edge等浏览器运行速度要快3倍以上。自Brave浏览器上线以来,其日活用户已从18年的100万增长到2022年6月的1920万。

Brave浏览器的数据经济生态为用户数据自主权应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未来在此领域是否能出现真正的DApp是值得关注的事。

DAO

Web3.0生态应用的版图正在持续扩展中,除了具体应用领域以及支撑其自主运行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依托于智能合约的自治化的组织架构(DAO)基本上贯穿了所有的上述公链基建及应用类型。从以太坊主网所代表的公链基建到以Uniswap为代表的DEX、Decentraland所代表的GameFi,平台Token功能上除了体系内交易媒介外(GameFi)还代表了该DApp的治理权利,持有人依据此Token可以提出针对DApp未来发展规划的提案并获全体持有者投票表决是否应该通过,且所有的投票过程都会在一个透明的环境中执行,从投票开始到投票结束,一切轨迹皆清晰可见。

除了将DAO应用于DApp的组织架构外,DAO其中一个主要的早期用例是以共治的形式运营公司事实上,第一个在2016年设立的DAO“The DAO”便是一家专注于加密领域的投资公司,平台Token直接性的对标传统公司架构的股权。DAO相关概念发展到今天,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是以DAO为架构的DAO服务平台,一种以公链为基础的区块链即服务(BaaS),主要功能在于帮助用户构建、管理个性化的DAO架构,代表项目有Aragon、Colony等。

五.存在的挑战及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

区块链技术存在一个三角悖论,即其无法同时兼顾扩展性(Scalability)、安全性(Security)以及去中心化程度(Decentralization),三者最多只能取其二。以侧链为例,相比于Layer-1主网,将资产跨至侧链固然可以提供更高的扩展性(Scalability),但本质来说其是牺牲了安全性(Security)以及去中心化程度(Decentralization)所实现的。
图表 30:区块链三角悖论
来源:来觅数据整理

用以太坊网络为例,尽管其Layer-1存在令人诟病的扩展性问题,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是由近10000个认证节点所背书的(2021年8月Geth故障之前),在PoW共识机制的基础上针对以太坊主网所发动的网络攻击对于黑客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要求其掌握所有节点至少51%的算力才能成功侵入以太坊主网,从成本来说单个个人和机构想要掌握这些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未来升级的以太坊2.0中,PoW共识机制将转化为PoS(Proof of Stake)权益共识机制,想要成功入侵以太坊2.0的网络将需要单个个人或机构掌握51%的ETH,并且如果侵入失败在机制上这些ETH将会被直接销毁(全部或部分),从入侵成本来说这几乎使以太坊不可能被入侵。

但将将智能合约部署在如侧链上的其他区块链网络上本质上是牺牲了由大量认证节点所背书的网络安全性,即放弃一定的去中心化性来换取高网络吞吐量(TPS)和低Gas费,这将导致区块链网络安全性的降低。此前比较有名的网络安全事故是GameFi应用Axie Infinity,在将其项目部署在仅拥有9个认证节点,基于PoA(Proof of Authority)权威认证机制的侧链Ronin上后,9个认证节点被黑客掌握了其中5个,导致价值6亿美元的用户资产被黑客所盗取。

在万链互联发展的进程中,近年来大量由于底层协议设计漏洞所引发的黑客入侵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跨链环节,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Terra看DeFi机制风险

2022年上半年Terra的暴雷又一次提醒我们DeFi这个新兴领域所暗藏的风险,哪怕是头部DeFi协议也会暴雷。
Terra作为曾经市值超400亿美元,DeFi领域市占比第二的公链,围绕其算法稳定币UST、Token Luna所构建的庞大应用生态在极端的市场环境下分崩离析,直接导致超过10%的DeFi内锁仓资产蒸发,为相关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进一步驱动了针对稳定币及加密市场的监管。
从设计机制来说,Terra区块链网络基于PoS共识机制,最大的特点是以其生态Token Luna作为资产背书的算法稳定币UST,与美元的1:1锚定依赖投机者的套利动机所实现投机者可以通过燃烧自己的Luna来铸造UST,燃烧1美元的Luna将创造1美元的UST。反向也一样,燃烧1美元的UST来创建1美元的LUNA。UST使用得越多,需求越大,就要铸造更多的UST,同时燃烧更多的Luna,这就意味着Luna的总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Luna价格上涨。
Terra的兴起与崩塌与其生态内项目Anchor密切相关,一个存贷款利率倒挂的DeFi借贷协议。在其暴雷之前,其高达19.5%的存款利率(For Lender)吸引了大批量的参与者将算法稳定币UST存入到Anchor协议中来赚取这19.5%的稳定利息,特别是在非稳定币价格不断下探的市场背景下。而用以支付这19.5%利率的资金有三处来源:①约为12%的贷款利率利息收入(For Borrower);②将借款者所质押的资产做PoS认证节点的流动性挖矿收入(Staking);③Terra项目方额外注入国库储备金(Yield Reseve)的流动性。
图表 31:Anchor借贷协议运行机制
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绘制
在市场上行的背景下,一切都处于自我强化的循环中,前两个资金来源已足够覆盖19.5%的利息支出,盈余部分充当国库收益储备金(Yield Reserve),UST需求不断上升,Luna不断燃烧,风险不会露头。但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由于借款人借款意愿降低(仅有约为22%的借款率)、非稳定币的流动性挖矿的收益由于二级市场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存贷利率巨大的利差使Terra项目方要持续的通过国库收益储备金来支付出借人(Lender)存入的,与美元1:1锚定的UST利息(19.5%),并且该储备金要不断的通过外部资金注入来保证利息的正常支付(平均每日净支出190万美元),这种非正常运行机制为其后来陷入的死亡螺旋埋下引子。
尽管死亡螺旋发生的契机是宏观加息以及市场下行环境下的空头大户围猎,但本质上Terra暴雷的引子在于其Anchor借贷协议的运行机制缺陷,Terra陷入死亡螺旋的过程大致为:
1. 2022年5月8日二级市场上出现的大量UST卖单首先将UST市场供应量拉高,先导致其与美元1:1脱锚;
2. 正常UST持有者以及部分通过DeFi借贷协议所贷出的UST持有者由于担心资产缩水,大量Anchor协议中的储户将UST取出,进一步拉高UST供应量造成进一步脱锚的同时,通过其与Luna的1:1锚定机制换成Luna进行套利,正常情况下套利机制应发挥作用,UST不断的燃烧应逐步恢复与美元的锚定,但市场发生了恐慌。
3. 正逢美联储加息,加密市场本身处在极端行情中,多种因素下越来越多的Luna被铸造抛售,拉高了Luna的供应量,抛压不断升级,Anchor中所质押的Wrapped Luna遭遇强制清算,Luna总市值与UST总市值最终倒挂,套利空间缩小,挤兑效应加重,更多的Luna流入市场,陷入死亡螺旋。
尽管死亡螺旋发生的契机是宏观加息以及市场下行环境下的空头大户围猎,但本质上Terra暴雷的引子在于其Anchor借贷协议的运行机制缺陷。此前相关项目方意识到该机制上的缺陷,推出过一系列的措施如激励借款人进行借贷、存款利率改为半浮动机制、引入其他主流Token锚定UST等等,但灾难仍然发生了。从激励借款人来看,其推出Anchor Borrow V2,旨在通过将部分品种流动性挖矿收益返还给借款人从而激励其积极借款,但这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国库收益储备金的收入来源,从结果来看也没有能阻止灾难的发生。

NFT相关风险

在3.2节中我们提到了NFT的本质是通过标识符来代表这个存储在特定URL路径的图片、音乐等数字资产,本质上只是一串代码。除非在智能合约或文件中特别标注,通常情况下,拥有NFT仅指拥有这串代码,而非这个数字资产本身及其所附带的IP权利。
以Tweet创始人Jack Dorsey的第一条推特为例,该推特被制作成NFT并以290万美元的价格在Valuables平台上被成功竞拍,Valuables非常明确的指出任何有关该NFT的购买与交易不代表获得该推特所附带的IP权利。简单来说,该NFT的买家不可以在未获授权情况下将该Tweet用作任何商业变现,如将其印在T恤上等等,相关IP权利仍然属于Jack Dorsey本人。

DAO相关风险

DAO发展到今日有较为显著的风险点便是是其本身的智能合约协议风险。其智能合约协议风险本质上是网络安全风险。在2016年,针对第一个自治组织“The DAO”的黑客攻击事件直接导致了以太坊网络的硬分叉,将以太坊网络分成了现在我们提到的以太坊(Ethereum)以及以太坊经典(Ethereum Classic)。

The DAO作为第一个分布式自治组织,当年众筹了超过1200万个ETH(近15%总ETH流通量)质押为平台Token一起参与The DAO的共治。The DAO的运行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由某位参与者提出关于投资某某项目的投资提案,经过公众投票环节,如果超过一定比例的人数通过的话底层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此投资操作,不同意投资的参与人可以选将他所持有份额的ETH单独隔离(Split)到子DAO不参与此次投资,而当年黑客正是利用了这里的代码漏洞成功实行了网络攻击。

图表 32:The DAO运作流程

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绘制
从结果来说,黑客成功利用智能合约中的代码漏洞,通过两百多次隔离操作将360万个ETH从国库中转移到子DAO,约占当时ETH总流通量的5%。尽管后来由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为首的一众开发者及参与者同意将以太坊进行硬分叉(87%的同意率,本质来说发动了一次善意的51%网络攻击),强行将位于子DAO中的360万个ETH退还给持有人,使此次网络攻击无效化。但此次硬分叉一直被认为违背了去中心化的概念,以及在结果上直接导致了现有以太坊(Ethereum)和以太坊经典(Ethereum Classic)的平行运行。(注:在以太坊经典中网络攻击依然有效

SocialFi机制风险

对于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来说,一个非常显著的风险点就在于如何在去中心化运作的情况下,阻止虚假言论、种族仇杀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基于区块链机制,在去中心化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言论是无法被除了发布者以外的任何个体抹除的,而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审查机制,可以“手动”的帮普通用户将此类型的言论屏蔽、删除,从而维护网络风气的正常运行。
种族仇杀等有害信息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显而易见的矛盾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还未发展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措施,如何避免成为极端主义者的沟通圣地也许是该类型DApp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6.写在最后

从怀疑者的角度来看,本报告的标题为《Web 3.0:新“乌托邦式”互联网形态》。从信徒的角度,本报告的标题事实上还拟定了另外一个:《Web 3.0:互联网的新纪元》。两个不同的标题也代表了目前Web3.0概念在硅谷等海外地区引发的激烈讨论。事实上,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该概念以及其背后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够引发互联网的下一代变革,亦或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只存在于乌托邦中,仅仅为“Too Good To Be True”,Web3.0仅仅是庞氏骗局的一个美化词。

然而,也正如Web3.0概念提出者Gavin Wood此前在接受CNBC采访时提到的一样:Web3.0以及背后的区块链加密技术仍然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在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去中心化应用带来的社会治安、金融风险、自治管理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在未来,也许对于完全“去中心化”的实现仅仅可能达到人们原本期望(Expectation)的一半甚至不到,但千里之行往往始于足下。

从海外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布局来看,无论他们本身是信徒还是怀疑者,亦或者纯粹的投机者,在加密市场整体处于极度动荡的背景下,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互联网革命加快了布局的步伐。伴随着以太坊2.0对网络利用率的释放,从基建到应用,IT极客的狂热时代正式来临,更广阔的DApp应用场景将逐步解锁。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Q4MjgyMQ==&mid=2651230201&idx=5&sn=69bcc1008ffbe8313dfd30e8072a4e56&chksm=bd3829138a4fa005e3c77f648af6a7de9f6e6e7da624833b10bd57a21b884c59b18d7fe80e1f&mpshare=1&scene=1&srcid=0721QrHaWPQVNQyy87UGQAOC&sharer_sharetime=1658420468843&sharer_shareid=205c037363a9188e37dfb6bb4436f95b#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