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登宣称“中美关系将很快会解冻”,并将恢复进一步的对话与合作。
随即,中国商务部长与美国商务部长正式会面,并表示双方同意建立沟通渠道,就具体经贸关切和合作事项保持和加强交流。
可以说,这是继“流浪气球”事件,中美关系跌至冰点后,首次出现回暖的征兆。
而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出现了拐点?
5月27日,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百岁生日。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表达了中方对基辛格博士百岁寿辰的祝贺。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作为美国外交无法绕过的丰碑,但凡涉及与美国相关的国际关系问题,基辛格的言论、思想和著作都会作为重要研究依据。近期,《经济学人》对基辛格做了长达8小时的采访,基辛格提到,“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并敬告美国政客:“我们正处于一战前的典型局面。双方都没有太多的政治让步余地,任何对平衡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曾经中美关系破冰的重要推动者,他访华近百次,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对于中美关系,他的表态引发了各国政要的密切关注。回顾基辛格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我们不仅能看到中美建交的重要历程,也能窥见如今世界格局的成因。基辛格的从政之路要从1968年的总统竞选开始说起。当时,基辛格作为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协助其参与美国总统的竞选。不料,纳尔逊·洛克菲勒在竞选中惨败,但充当其“智囊”的基辛格,在此次竞选中非常惹眼。这一届美国总统竞选中的胜出者,也是基辛格从政生涯的重要“伯乐”,就是尼克松。即便竞选期间,基辛格作为洛克菲勒的拥护者,没少挖空心思地对尼克松打击谩骂。但当选总统后,尼克松竟然不计前嫌,向基辛格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才能和个人魅力可见一斑。而尼克松是一个脾气暴躁且非常严苛的人,对下属经常诸多不满,唯独对基辛格青睐有加。因为基辛格对各项错综复杂的事务,不仅分析透彻,还总能抓住关键,给出令人满意的方案,让尼克松对其颇为赏识。就职不久,尼克松就下达指示,以后外交问题不必提交国安会,他会直接跟基辛格商议后决定。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有足够话语权的基辛格,开始大展拳脚,缔造了一段段被传颂的外交奇迹。其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完成了在当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促成中美建交。尼克松上任后,急于借助中国的力量,增加与苏联抗衡的筹码,于是他给基辛格的第一个重任就是“探索重新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1970年,尼克松借由与中国关系交好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领导人传达了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对话和建交的意愿。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与美国建交,在一定程度可以威慑苏联。可以说,苏联这一共同威胁的存在,才让敌对了几十年的中美,有了握手言和的可能。所以,中美就“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这一核心问题达成一致后,中国明确了同美国接触的意愿。1971年,基辛格展开了他绝密的访华行动,为尼克松出访中国先行探路。为了避免外界阻挠和破坏,基辛格先是用了一招“障眼法”,对外宣称要到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访问,先后带着记者在这几个国家兜圈子。在7月8日的晚宴上,基辛格再放一个烟雾弹,佯装肚子疼,担任“助演”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总统则表示,基辛格可能中暑了,将带他到总统别墅休养。在外界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基辛格成功“金蝉脱壳”,秘密登上了直飞北京的专机。可以说,中方如此潇洒的态度给了我们一种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无功而返,尼克松当然会大丢面子,他还尚未把我这趟密访告诉其他的内阁成员。
如果两年来与中国的外交来往中我们所作的分析是正确的话,若美国派团赴华一事遭挫,那么,促使毛泽东邀请我们访华的紧急情况就可能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对峙对双方都不利,这正是我们去北京的原因。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中美双方都明白这次会谈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论中国》一书中,基辛格事无巨细地将这次意义重大的出访进行了详尽的记录。这场精心安排的第一次接触,成功为中美正式建交铺好了路。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国时,整个世界都震惊了。当时《华盛顿邮报》针对此事的报道,有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或许都不会让全世界的观众如此震惊。”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开始了7天的访问,这一周也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他入乡随俗,有些笨拙地拿筷子用餐,餐桌上畅饮茅台;主动帮助周恩来总理脱去大衣,与毛主席探讨“哲学”……这些珍贵的影像占据了当时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1972年2月28日,随着《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之间终于结束了20余年的外交隔离,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同缔造了“二十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基辛格又开始力争缓和美苏关系。美国与苏联达成共识,于1972年美苏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这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彼此间的核威慑。美苏之间,任何一方只要动用核武器,都可能造成两个国家同归于尽。两个超级大国“默契”地通过这种“核恐怖平衡”来规避战争,也成为了全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成功拉拢了中国、苏联两大社会主义阵营后,棘手的美越战争迎来转机。北越表示愿意和谈,美越谈判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1973年1月,美越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正式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美国以失败告终,而基辛格则因通过谈判结束美越战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且升任国务卿,成为外来移民在美国可担任的最高政治职位。然而,基辛格的诺贝尔和平奖还没捂热,美国又陷入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再次向“眼中钉”以色列发起进攻,打响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眼看着处于劣势的以色列立即向老铁美国求助,尼克松大笔一挥,22亿美元的巨额军援就到位了。有了美国撑腰,以色列很快扭转战局,占了上风。美国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阿拉伯国家,手握石油的大佬们不仅将石油价格提升几倍,还禁止向美国、日本等向以色列提供军援的国家停止石油出口。这不仅让美国陷入了石油危机,随着苏联对埃及和叙利亚的军援,这场中东战争正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基辛格先是与苏联谈判,达成初步共识后,又在以色列、埃及和叙利亚等国间多方奔走,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梭外交。这场冲突,短时间内就在基辛格的多方周旋中成功调停,成为了基辛格外交史上又一项传奇功绩。在基辛格忙于外交奔波之际,美国内部也爆发了一场“政治地震”。“水门事件”让尼克松身陷舆论风波,最终不得不引咎辞职。据说,尼克松对继任者福特的唯一叮嘱就是留下基辛格。就这样,基辛格在这场政治洗牌中,幸免于难,继续担任国务卿。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基辛格最伟大国务卿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像基辛格这样优秀的外交人才,也终因福特总统在下一届选举中未能连任,而逐步淡出政坛。开办“国际咨询”公司,担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先后担任美印委员会主席、美国—中国协会主席,出版多本畅销经典著作……离开政坛的基辛格依然活跃在人们视野中,并经常成为各国政要的座上宾。而自尼克松以来,历任美国总统就任时,均会邀请基辛格到白宫会谈,除了现任总统拜登。对如今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大幅降温的中美关系,基辛格没少喊话美国政府,遗憾的是,如今的美国政客已经听不进去他的忠告。在基辛格百岁生日之际,美国媒体纷纷发文回顾“基辛格世纪”,表示在当下这个“充满危机的时刻”,“为了世界的利益,是时候让世界重新发现他了”。正如环球时报的评价:“基辛格的务实与理性,是今天美国最欠缺的”。在国际市场逐步去美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地位不断下滑的美国,恐怕再难书写“基辛格世纪”的外交传奇了。>>基辛格经典著作: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U1ODAwOQ==&mid=2650396839&idx=2&sn=8c9e73f3855be9784849c9e80d0be089&chksm=833427b1b443aea718b6c9b8657d7875cb17ba9326c05dd6538f6b59447e65d2598e51ed45fb#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