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老工程师的几段产品经历
2022-8-20 23:32:17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0 收藏

工程师角色很少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我也不例外,目前更多的角色还是工程师。近期收听了不少播客,大部分都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创作者主理的,于是有一定的冲动,做一做播客尝试看看。不过做播客并不容易,就和做视频号一样,对习惯写文字的人来说,需要做一些改变。播客还是以后再说吧,这次我们先使用文字梳理下我过去的几次“产品”经历。

先说一下这次时隔两年再次开始写文章的原因:1,公众号10周年了,觉得不应该荒废了。2,看到小宇宙等平台里的很多蛮出色的互联网人,都一直在坚持输出,尤其是在小宇宙“为爱发电”做播客,觉得坚持写作(或者叫内容输出)是一个好的习惯。这次重新开始,希望能坚持一定的写作频率。

我在09年开始实习,第一次实习做的是一个聊天工具,其实就是高仿版本的QQ。当时我的角色是「Windows开发部经理」,算是研发负责人,不过刚开始的半年多时间里,公司里这个项目并没有正经的产品经理,所以我也承担了一定的产品角色。对于还在读研的我来说,开发一款QQ这样复杂度的软件,并不容易,不管是技术难度,还是产品复杂度。那会做了几个事情:

  • 深度玩了下QQ的所有功能。包括所有按钮,所有菜单,所有产品文案,甚至包括支持的所有设置信息。

  • 反复测试文件传输,音频通话,视频通话,文本聊天,表情包等功能。

  • 深度调研的Miranda项目,以及一些第三方的IM框架。

第一次实习,虽然没有太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因为产品本身就是copy的),但是却对当时最大的互联网产品做了深入的了解,虽然仅限于功能细节的了解,没有能够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入口,但是也有了一定的收获,那就是对产品保持好奇心。

写到这里,想到了近期面试一个产品候选人的有趣经历。有个大概工作了七八年的产品,当我问他几个比较大的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他提到最大的是QQ,然后是淘宝和微信等。我接着问,那微信和QQ的DAU大概是多少,他提到QQ大概是三五亿,微信DAU大概是QQ的一半。我接着为,为什么QQ的日活会是微信的两倍呢?他说微信主要是成年人在用,而QQ很多小孩也在用。当时我挺震惊的,原来作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可以对微信和QQ的基本数据如此陌生!

第二次产品经历,则是我的第二份正式工作。当时在宜搜科技工作,最后半年的时候,团队做了很多创新产品的尝试,比如安卓市场的App Store(类似豌豆荚),比如新闻阅读产品(类似今日头条,或者内容为主的UC浏览器)。不过可惜的是,当时团队的产品能力不够强,更多的还是趋势的判断,但是产品创新能力并不够强,而技术执行能力也不够强,导致产品做出来只能自己玩玩,基本都停留在从0 到1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团队核心成员就四散纷飞了。

那会我其实也做过一次产品尝试,做一款新型的视频搜索产品。当时是13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各种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那会有几个视频方面的痛点:

  1. 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四分五裂,很多看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往往不知道哪个网站才有。搜索的成本很高。有时候搜索到了,那个视频却需要付费,但是大家都还没有同时购买好几个视频网站会员的习惯。

  1. 当时电驴等BT搜索网站还很多,但是产品使用体验一般。很多能搜索到资源的网站,都是小团队做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体验更是糟糕。

  1. 迅雷等下载软件,以及百度云盘等产品,都开始推出在线云播产品功能,用户在大规模增长中。

基于上面的几个现状,我觉得有机会开发一个综合的视频搜索产品,可以解决几个痛点:

  • 搜索版权视频,一个入口查找主流视频网站的资源,并且标记出来哪些视频是需要会员才能播放的,哪些是可以免费观看的。

  • 精准搜索种子文件,或者是magnet 链接,并且做一些去重。搜索到种子后,直接使用云播产品一键播放。

  • 版权视频和种子资源的搜索,整合在一起,一个搜索按钮搞定所有视频搜索需求。

当我把原型出来后,当时我的leader还让一位前端,一个产品,一个设计师配合我,当时大概花了小一个月的时间,开发了这个产品的雏形,并且在贴吧等地方简单推了下。没有想到的是,还是有很多用户进我们用户交流的QQ群的。我们几个同事自己也会使用这个产品去找一些视频看,使用下来,对我们自己是有产品价值的。当时之所以快速开发了出来,是因为我们团队之前是做网页搜索的,爬虫,网页解析,索引等都是我们团队负责的。而我自己当时也业余时间读了开源搜索引擎的源代码,所以利用我们几百亿网页资源,快速从一些特定网站中解析magnet链接,然后利用我们团队的索引检索能力,搭建一个原型系统还是非常快速高效的。

遗憾的是,这个产品因为后来的“扫黄打非”停摆了,当时因为色情资源等问题,百度网盘和迅雷的云播功能,都进行了深度整改,于是种子搜索和播放的核心体验无法依赖云播产品搭建起来,加上有一定的触雷风险,大家也就不再重点看这个项目了。过了一段时间,团队大动荡,我也离开了公司,来到了出门问问。

而我的第三次产品经历,则是目前在出门问问做的魔音工坊。魔音工坊是一款AI配音软件,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编辑功能,人机结合,快捷生成高品质无错误的音频,配音效果媲美真人。有大量的音频创作者有AI配音的需求,主要几个原因:1,自己的声音不好听。2,普通话不标准。3,找朋友配音很麻烦。找专业的配音机构又太贵。4,家里没有安静的环境,更不可能有专业的录音棚。5,专业麦克风不便宜。6,配音念错了,需要反复重念,时间成本高,甚至枯燥无聊。

第三段经历,我则不再是简单地参与魔音工坊这个产品,而是从产品创意的提出,核心功能的定义,核心技术的推进,交互和设计细节的反复讨论和确定,都下了大量的功夫。这次经历,也算了让我完成了工程师到“产品经理”的角色转型,虽然岗位还是技术岗位,不过花在产品上的功夫已经不比技术少了。所幸的是,魔音工坊这个产品不再是胎死腹中的产品点子,也不是藏之深闺(公司内使用)或者浅尝辄止,而是迭代了两年多,并且得到了蛮多用户的认可。

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视频号观看产品介绍视频。在过去的推文里,也有两三篇相关的文章。

下面的文章,我会来简单总结下作为工程师和作为产品角色的差异,以及两个角色的欢乐与痛苦,而我又是如何从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中获得兴奋点的。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1NDcyNQ==&mid=2247485416&idx=1&sn=143c3327d7836bc1deacedd7abc2746f&chksm=eb6bd922dc1c5034b275655754801efa9f8f5582ac15c9e8bd304b9818746baa5745ed6abc56&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