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子书到安心立命
2022-1-30 11:11:26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0 收藏

我们家前前后后买了4个kindle,之前用得特别多,很新奇很好用待机时间也长,后来逐渐发现使用率低了很多,因为在移动端的体验除了墨水瓶之外,其他的体验都会比硬件设备更加好。之前我认为有几个必须用kindle硬件的场景后来也不成立了,比如当初飞机上必须关手机的,只能用kindle阅读,现在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就能用;再比如当时考虑kindle待机时间长,而现在手机几乎每时每刻都是保持有电的状态,电池续航能力长了,大家养成了每天充几次电的情况,所以这个场景也不存在了。而另外移动端的阅读器有两个场景是优势是更加明显的,一个是体积小方便携带,本身就是高频使用;另一个就是跟其他的app交互很方便,包括上面讲到的跳到搜索引擎以及实时翻译。

所以,目前来说,kindle硬件在我这最成立的生存场景是:在家里想要带着小朋友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如果我是手机上看的话,媳妇会认为缺少阅读的氛围,于是我尽可能在家里使用kindle进行阅读,这样小朋友们就能确认爸爸真的是在看书。

每年会给自己定几个目标,去年定的三个目标,另外两件都无疾而终,只有阅读完《资治通鉴》这一件算是完成了(在春节前几天)。前前后后一共历时15个月,虽然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但是每周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是有保证的,这么算下来,毛主席把三百万字的这本史书看了17遍,实在是高效很多,因为他老人家当时至少没有划词搜索互联网的这个场景,不认识的字他会怎么办呢?一个人物的线索他会怎么查呢?没有搜索引擎没有百科,他老人家只能翻字典,问学者,以及自己思考了。这么看起来,我们确实是幸运的。

你不可能走遍万里河山,你也不可能遍历各种职业生涯,更不可能去过刀口上舔血的场景,但是这些在史书中都是可以的。里面的场景你都可以选择,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选择你的职业选择你的时代。你敢不敢在虎牢之战时,只带4个骑兵跟着,跑到人家十几万大军的营前大喊“我秦王也”,你又敢不敢带着百骑对着突厥的万骑大喊“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每每看到这些地方,我都热血沸腾,何止是李世民如此,还有很多人也是如此,就感觉有如神助。比如当时的晋王李存勖,面对契丹大军大家都喊着撤退时,他大喊:“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

我更喜欢另一个晋王柴荣说“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作为一个文治武功双休的完美君主来说,不只是有上战场的魄力,也有能够忍住不去乱折腾的胸怀。历史上白驹过隙,无数风流人物,有能开疆拓土的有能治国的,高祖太祖强不一定第二代宗王也强,所以秦和隋二代就亡了。所以我佩服刘秀,佩服柴荣,佩服李世民,武能打仗文能治国,有勇有谋听得进意见,最佩服的还是刘秀,俭朴且低调务实,即有昆阳之战的开挂式胜利,也有”退武进文“保功臣的一面。我也被柴荣的这个对话打动:”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有时候打动你的不是那赫赫战功,而是寥寥数语中体现出来的格局,”为子孙计“,振聋发聩。

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第五伦的人(真就叫这个名字),史书这么记载的“京兆掾第五伦领长安市,公平廉介,市无奸枉。每读诏书,常叹息曰:‘此圣主也,一见决矣。’ 等辈笑之曰:‘尔说将尚不能下,安能动万乘乎!’ 伦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后来果然得到赏识,跟老板从天亮聊到天黑。看到在这一段我就一直记得他,似曾相识。

史书并不都是看着让人热血沸腾的,还有很多章节太多人打打杀杀,但是都没有太大志向,一群武夫偏安一隅没有自知之明,你就总在等待着一位救世主横空出世。经常看着无趣就会去翻看目录,感叹一声“哦,果然还有两卷这个朝代就没了”,你看着君主沉迷美色玩物丧志,身边一群宦官误国一群外戚专政,外面的外族以及地方诸侯虎视眈眈,你不自觉地咬牙切齿,恨这个不中用的低能儿,玷污了他那些曾经豪情万丈爱民如子恭谦俭朴的列祖列宗。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不只是为官的逻辑,也是创新者对商业以及技术生存环境的观望:一个开明的允许试错的环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过来,持续的创新和开拓,科学和经济以及文化繁荣发展;相反,一个尸位素餐的管理者,更甚者是喜怒无常暴戾的地方官,很容易把原本有的人才全给逼到敌对的国家。经常看到一个地方被战争折腾的满目疮痍,被天灾人祸被战争劫掠,放眼望去路边全是堆积的白骨,一片萧瑟,若干年后,在一个开明的环境下,百姓安居乐业,自然而然又恢复了昔日繁华。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很怕死同样又是很不怕死的。很怕死是说他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以及生命的短暂,很担心自己逝去后永恒的黑暗,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就应当不负使命,生怕在死之前事业还没有做完,碌碌无为毫无建树。说他不怕死是因为当他选择好自己的方向时,对应的风险和收益也都了然于胸,上了战场就不怕死了,否则你就永远不敢冲入敌营大喊“我是秦王”。之前只知道颜真卿是书法家,后来看到兄弟俩铁骨铮铮,慨然赴死,舍生取义,终成“忠烈”。要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不碌碌无为,不为小事争强好胜,不逞匹夫之勇,不为他人的指指点点患得患失,死在你追求的事业上那就死得其所,不留一点遗憾。古人把这个称为成圣之路,要坚定不移,要名垂青史,要立德立功立言,大生命远远大于小生命。

我总觉得科技会不断发展,我们要虚心地学习欧美,但是我又觉得就人生追求和道德而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已经走完了无数个循环,我们都能找到答案,若干年后又回到了同样的一个起点,盛极必衰,华夏文明只是论证了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会经历的所有思考都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安心立命”。

人的每一个决定都在考量一个人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跟使命强相关的,你有着怎么样的使命,你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找一个心安:既然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就赋予它一个意义,只要我们完成了我们的使命,或者我们在按照我们认可的价值观在尝试完成使命(哪怕失败了),这辈子也就值了,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不虚此行。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机会与风险并存,一个领导者不能只看到机会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能无限制的放大风险而不敢有任何作为,要审时度势做出符合价值体系的正确的决定,该决策时就要当机立断,但求无愧于心。

我又总怕老去,因为历史上很多英雄在年轻的时候目空一切,没有江山就去打江山,越打局面越大,越有信心。但是当坐拥天下之后,习惯了舒适,习惯了奢靡,就害怕失去,反而胆小了,就容易优柔寡断决策失误,也容易被身边的人蒙蔽了双眼。所以要保持恭谦俭朴,身边要有正直的朋友,也要有足够远大且长远的目标。

有时候环境确实比较恶劣,这并非我们靠个人意志所能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比如遇到狂妄的人要躲,等待对方自取灭亡。同样在毫无办法的时候,要学会等待和忍耐,坦然地面对不顺利,事情总会柳暗花明。当你把时间拉长到一辈子的话,半年一年甚至一年两年的韬光养晦就实在不值一提,机会总会在合适的时间出现。

我实在觉得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可以让你用全局视角来看待朝代的更迭,让你敢于思考(你都能代入君主的角色了),让你能够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成败,让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心立命”的思维模式。看完之后心里空荡荡的,就好像热恋的女友跟你分手告别,怅然若失,生活还是要继续,你不知道下一本书是什么。

kindle逐步退出中国了,在体验了这么多年后,我的感觉是,电子书的硬件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书本内容是不受影响的,但是硬件确实正在很快的被移动终端蚕食,这正如当时相机被手机挤压一样。我最初觉得是特定的场景应该用特定的设备,你阅读就用满足阅读体验最好的硬件,包括保护眼睛的显示屏,包括不干扰不分心的最极致的阅读功能,所以我认为kindle不会受ipad的影响,有它自己的生存空间。现在我的判断是,这些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场景发生了切换,我们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在地铁上在厕所里,在饭后抽烟时,在咖啡厅等人时,我们希望从裤兜里马上掏出来看书,不希望从包里拿,不希望拿出来的时候没电了,不希望电话来的时候要切换设备,所以综合性的手机又会逐渐跑赢这个场景需求。kindle硬件事实上在我们家已经变成了跟跑步机一样,放在墙角落灰的产品,一个月也很难打开几次。

这就是时代,总会有机会让你脱颖而出,成长为庞然大物,但是那些指点江山的庞然大物又丝毫阻止不了在他的眼皮底下又涌现一堆新的创新者,接着他们其中的一批又生长成为了庞然大物。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事情会早一点完成创新或者淘汰,有些事情会因为一些原因晚一点完成创新或者淘汰。没有人能够真正阻挡那种变化,只有时间的早晚区别,要有决心和耐心。

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准备好了吗?来,买定离手。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Q5NjM5NQ==&mid=2651626300&idx=1&sn=20f355fc390534b224b08ac96848e4fc&chksm=bd7ed1d88a0958ce45e3a7b384fcfaeeb2c2ca5b5a5f69d4ded529e60dead4d492a9357794ed&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