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
2023-10-3 11:44:53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 收藏

2023.9.30

《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


之前我不知道这本书,看200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的《伍修权回忆录》,在后记中伍修权的子女提到《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就去找来看。读的时候随手记了寥寥数笔。后文页码是PDF页码,非纸版页码。

会自动失效的临时下载链接,PDF版本

https://gofile.io/d/avUiCa

请启用非法广告拦截机制,勿胡乱点击非文件下载链接

---------------------------------------
P40 红卫兵去抄伍修权的家,原以为他官那么大,生活一定很奢华,但看到的却是简单的木板床、洗旧的被褥,床单还是磨破后从中间裁开,再从两边接起来,他们竟被感动地写出大字报,表示要学习伍修权的老红军作风。

P41 战争年代,伍修权曾把唯一的儿子托养在甘肃地下党负责人罗扬实同志家,后来孩子回到身边,他让儿子改姓罗,以不忘养育之恩。

P65 伍修权回答了遵义会议参与者名单,正式成员十八人,扩大的、列席的不算正式成员。这个名单很有意思,注意,没有那谁,因为当时还不够资格。

P72 王定国,西路军红军女战士,后来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这篇回忆伍修权的文章,读来真是情深意重,尤其这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师看到目不识丁的学生也能写诗、撰文了,自然会批上由衷的赞语」。

P75 林彪当时的妻子刘新民,即张梅,后来史料提及她时多用张梅这个名字,林利在《往事琐记》中也用张梅,王定国回忆兰州八办时,写的是原名刘新民。

P78 王定国追忆伍修权,「良师益友加同志,克己待人堪典范,身居高位情未断,改我诗文似当年」。

P81 黄景渊回忆伍修权时,提到罗扬实抚养过的那个孩子后来成了将军。这位是罗斌,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少将。罗斌在伍家的原名是伍天福。

伍修权在《回忆与怀念》中有一篇回忆罗扬实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罗老妈妈抚养革命同志的子女,使一些奋战在斗争第一线的同志得无后顾之忧。有的孩子从一岁起就来到罗老妈妈身边,一直被照料到十二岁。」这段当时读来并无特别印象,今次才反应过来,说的正是罗斌。

P85 黄景渊写了一段,「伍老弥留之际,正是长江三峡胜利截流之时,我想他老人家一定得知了这一重大喜讯,他定会为家乡武汉市从此可免水患的威胁而欣慰」。他写这段时,肯定没想到再过半年就是98大洪水,武汉受灾严重。

P104 这页《我同某某某同志的分歧是两条路线的原则性分歧》,1967年4月6日,暂未考证某某某是哪个。这个时间点排名在伍修权之前的另一位中联部副部长是刘宁一,后来代王稼祥任中联部部长。

P205 回忆了伍修权第一任夫人张毓兰,老党员、红军女战士,1948年因病去世,时年不满30岁。伍修权第二任夫人是徐和,都是好人。这与某些高级领导干部的情况完全不同性质。

P207 伍修权在家中热情接待几十年前延安时期军委作战局(一局)的部下。

P326 1929年王智涛、伍修权被授予少校军衔,成为苏联红军军官。此页写道,苏联姑娘对中国籍的苏联红军军官格外青睐和热情,一些同志与苏联姑娘成了家结了婚。我们在莫斯科步校时,通过学校党团组织的活动,中国同志与在学校工作的苏联女同志相识了。其中一位女医官,大名记不得了,爱称叫卡嘉,长得年轻漂亮,活泼大方,很能干。她对修权很热情,我们都看出了点“苗头”,戏称她为“别其卡嘉”。因为修权的俄文名字叫别其可夫(“别其”的俄文意思是五)。俄国习惯是妻子要随丈夫姓,所以我们当面与女医官开玩笑,叫她“别其卡嘉”,她还挺高兴。我们与修权开玩笑,说到女医官,称她“伍卡嘉”,修权却不大乐意。这次修权以看她为借口到莫斯科,圆了自己的回国梦,却使这位年轻漂亮的“别其卡嘉”单相思之梦彻底破灭了。这对卡嘉来说,多少有那么点遗憾。

上面这段太有意思了,伍修权的回忆录肯定不会写这段。当时伍修权以坚定的决心,寻找机会,设法回国。由于伍修权已成为苏共党员,回中国必须得到苏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不能硬来。后来向组织提出去莫斯科看女朋友,才得已离开苏联远东保卫局,之前太能干了,组织不放行。伍修权年轻时颇有英武之气,亦有儒雅之风,文武双全,卡嘉喜欢他,很正常;可惜恰逢中国革命急需她的优秀儿女之际,只能说相遇不逢时。

上面这段是王智涛对伍修权的回忆。王智涛于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王智涛年长伍修权两岁,1999年去世,比伍修权晚去世两年。王智涛说伍修权的俄文名字是别其可夫,伍修权回忆录里说自己的苏联名字是皮达可夫,别、皮都是音译,好理解,但别其、皮达听着有点差别啊。

P331 第二次看到对张毓兰的回忆。

P332 贺耀祖的夫人倪裴君,在兰州八办时期就提出加入共产党,二十年后,195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去世。

P335 这页写了罗斌的一些事,进一步解释了依旧姓罗的原委。

P40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伍老曾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这是他晚年为国家民族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时间上推断,相关内容应该还在保密期内。

P422 伍修权赠枪与林弥一郎时,枪中还有六七发子弹,胸襟、胆识皆非常人。

P456 伍修权第二任夫人徐和回忆老伴。徐和的弟弟徐迟、伍修权的三女婿彭加瑾曾一起协助整理伍修权的回忆录。

P459 张闻天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时,根据上面的意图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组织了对伍修权的批判。伍修权在外交部多次检讨难以过关,时任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将伍修权要去了。

1984年伍修权写文章怀念张闻天。建国以后我们曾一同在外交部工作,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过我,我也曾不大客气地批评过他。尽管这些意见本身不一定都对,我们却都是从工作利益和党的原则出发的,丝毫没有个人意气,也没有留下任何个人恩怨。每当我怀念闻天同志时,往往同时会想起他对我的批评,竟成为我严格要求自己的准绳之一。看《回忆与怀念》时,对伍修权的这段回忆,印象不深,因为没有上下文背景。看本书,终于明白上下文,更显胸怀。

伍修权在南斯拉夫处理一起中国公派留学生未婚先孕事件,拯救了一对年青人。

P465 吴树成,河北霸县籍老战士,背着不满7个月的伍延力,用脚从延安走到了沈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这些千千万万无名英雄、老黄牛,革命就不能成功!

这段的背景是,抗战结束后伍修权紧急调到东北工作,伍延力成为不可能带走的孩子。伍修权、张毓兰原准备把她送给当地老百姓照看,等有机会再来接她。但是跟随伍修权多年的八路军老战士吴树成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这是革命的后代,交给他带,只要他活着,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他保证把孩子带到东北,完好地交给父亲。吴树成跟随部队,历经无数艰辛,长途跋涉,出生入死,终于把伍延力带到了沈阳。吴树成为保护伍延力不被敌机伤害,背上留下多处弹痕。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调到北京工作,希望吴树成能留下来同自己一家人一起生活,但是吴树成说什么也不肯,最后还是回到了河北老家。

P474 外交部人事司某司长的某些事。这位胆儿肥,书面退党未遂,估计后来历次运动有得受。

P487 讲了中联部万寿路宾馆的来历。

P491 另一人忆及红卫兵抄伍修权家被感动的事。

P492 回忆伍修权对口译工作人员的理解、尊重与关心,把他们当作与自己一样平等的同志来对待,一句话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只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使用!

P492 作者回忆了一段趣事。看见准备出餐厅的伍老,他问我怎么来晚了?我说:“智共书记处书记贡萨雷斯患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我去作翻译了。他又关心地询问了病人和手术的情况。我说:“一切都顺利。我也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子、口罩站在手术台旁做翻译,外宾误以为我是医生。手术后,外宾对去看他的院长说:‘手术很好,不痛苦,特别是有一位能讲流利西班牙语的医生参加手术,完全消除了我的紧张和顾虑。”伍老听了爽朗地大笑,连说“好!好!”同时给我倒了一杯葡萄酒,说:“你辛苦了,让我向这位能说流利西班牙语的‘医生’敬一杯!”我本是滴酒不沾的,连啤酒都没喝过,部领导给我敬酒真使我尬尴、不知所措,这时站在伍老身边的接待处长田夫同志催促我快点喝下去,我想不喝实在是却之不恭了,于是我屏住气一口气把酒吞了下去。伍老和我千完杯后,转身对田夫同志说:“她误了会餐,记住给她补一顿。”三十多年过去了,和伍老干杯的情景我仍记得很清楚,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喝酒,也是我唯一一次喝得甜在心间的美酒佳酿!

P503 这篇的作者彭喜盛是伍修权的亲家翁。伍修权三女儿伍连连与彭加瑾是夫妻,两口子合著了本《伍修权》,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曹祥仁的儿子曹冶和伍修权最小的女儿(五女儿)伍星是夫妻。曹祥仁也是位传奇,有本书,《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作者是曹冶、伍星。我有纸版,这书有电子版。伍星是伍修权与徐和的孩子。

P515 回忆伍修权与何恐、何立人两兄弟的革命过往。伍修权第一次去苏联学习前,正是何立人当场脱下身上短大衣相送,不然很可能扛不过西伯利亚。何恐、何立人先后牺牲。

P517 1935年张学良的机要秘书潘文郁就义于武昌。解放初期,党中央早就明确指示:其家属“按烈属待遇安排工作”。可是后来却被不知何人出自何种目的诬为“叛徒”,甚至直到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还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仍诬之为“叛徒”、“托派”!

我查了1984.11.26的《人民日报》,想看看谁写的。共8版,没看到有关潘文郁的内容。要么萧岛泉写(记)错日期了,要么这天的电子版并不对应当年原始纸版,后来改动过。这天《人民日报》第5版,有篇写托派的,其中没有潘文郁的名字或曾用名。

1988年5月30日,民政部根据国家安全部意见,追认潘为革命烈士。

这天《人民日报》第8版,看到杨刚的名字。《曾彦修访谈录》中未点名地提过她,杨刚曾说戴文葆是特务(实际不是),与欣赏戴文葆的李纯青不睦,认为后者右倾。解放后杨刚担任过周恩来办公室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1957年10月7日,杨刚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背景是1957年6月开始反右。

P590 伍连连对张闻天、刘宁一意见很大,虽然没直接点名。《阎明复回忆录》中其实委婉吐槽过刘宁一。

P605 这页提到的王盛荣,经历也很传奇,1932年在赣南从反动民团枪口下救过毛泽
东,解放后人生颇多波折。看到这页之前,从未注意过王盛荣也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查了查,才注意到张琴秋、夏曦、王盛荣俱是其中之一。

P608 简单提及香港回归过程中伍修权相关的一些事,但未写出相关方名字。

P611 这页说李运昌、谢筱迺、吴田夫、陈鹏、雷燕波等许多同志都亲自写了回忆文章,因篇幅所限,未能全文发表。这个说法不成立,李运昌的资历很老,在党史上有一笔,就本书而言,肯定算是重量级作者之一,不可能因篇幅所限啥啥,定有其他不便公开说的原因。

P612 这页写道,这是一册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编辑出版的书;尤其是邓力群同志带病接见了编辑组的成员,并批准了我们的出版请求。这些说法只会让人浮想联翩。1998年,邓力群早已退出中宣部领导岗位,这个批准出版请求从何谈起?各位看官自己开脑洞吧。
---------------------------------------

伍修权高寿,走得很突然,但也很安详。这本《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偏口述回忆,内容更接地气、更有血有肉。稍显遗憾的是,伍修权同时代的革命战友大多没有他这么高寿,所以该书绝大多数作者比其小了不少,未能看到更多同时代战友的怀念与回忆。伍修权刚一解放就被周总理点将转战外交领域,55年授衔,原则上不考虑已离开军队的同志,故未获授衔。从资历、职位上讲,上将是没跑的。冯白驹因种种考虑,也未获授衔,但给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不知伍修权有没有这三枚勋章?75年伍修权重回军队工作,分管外事、情报的副总参谋长,83年离休,所以88年恢复军衔也没他。洪学智则是88年还在任上,结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位55、88两获上将衔的将领。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jQyMDE3Ng==&mid=2247486858&idx=1&sn=2aec4e317c9cf720035d2e2a91a7f7eb&chksm=fab2ceb5cdc547a39615cfbb2f4333238bd0c74b6b14bd7d880ae34fe9e44c9314be75d26012&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