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发代号 2-786
征订热线:010-82341063
网络空间作为人类开拓出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新领域,究竟是属于“全球公域”还是“无主之地”?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的治理问题存在诸多不同的声音,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反映出各国对网络空间属性的认知差异。基于网络空间治理的困境和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需要,中国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希望与全世界一起将网络空间建设成文明开放、公平公正、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全球公域”。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互联网领域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5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五点主张”:“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第二,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第三,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第四,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第五,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在2017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进一步提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在全球互联网治理风险日益上升的现实背景下,为优化改善全球互联网治理现状所作出的创新性理论贡献,中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互联网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共商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在尊重网络主权的前提下文明沟通互鉴,形成网络责任共同体。网络主权是指各国都享有的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背景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治理模式,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空间公共政策,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以及国际治理的对象从现实世界扩展至虚拟的网络世界,科技创新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支撑,自然也就成为国际博弈的主舞台。一些国家为占据博弈的有利地位,无视全球化的客观必然,利用本国科技发达的优势,采取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设置壁垒等手段阻碍其他国家科技发展进步,加剧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将互联网作为维护霸权的工具,滥用信息技术干涉别国内政,从事大规模网络窃密和监控活动,网络空间冲突对抗风险上升。美国的做法意在强行以自身价值观为基础制定便于本国发展的全球网络空间准则,迫使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放弃话语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互联网霸权主义。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的威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国要秉持着共同商讨的理念参与国际交流,在享有互联网主权的同时肩负起相应的责任,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霸权,坚决抵制以任何名义行介入他国政权、颠覆他国网络主权之实的行为。网络空间依托信息技术,在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新型的组织形式,这种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呈现出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这种命运共同体能超越地域与时空的阻隔,包含着人类在网络上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形成的群体形态、认知、文化价值等。通过网络空间构建对话平台,创新网上文化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打造互联网上多语言无障碍沟通渠道,帮助国与国之间通过互联网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交流,使各国人民通过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扩大“朋友圈”,推动互联网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繁荣。沟通才有共识,打造更广阔的平台让世界人民共同参与进来,建立各种组织促进互通认知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建立网络文化共同体,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奠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基础。在不同语言民族间也能建立互信关系,建立参与全球网络治理的主体意识,共同承担应对全球网络治理的责任,共同商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发起者,也是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的建设者,开展了多重实践。如“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打造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每年如期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旨在搭建各国网络领域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同时,借助各种国际组织及会议平台,中国大力推动信息领域的国际交流对话机制。此外,中国还积极搭建各类文化交流网站、推进各种文化交流组织的建立。在中国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合作的朋友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以数字化为驱动力培育信息时代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迎接信息革命时代的浪潮,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赋能网络发展共同体。
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破除了地域空间的障碍,实现全球的互联,实现信息的最大化互通。只有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信息在不同国家、地区间保持通畅,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发展水平高、投入规模大,数字技术先进,数字经济业务范围广、规模大,与发展中国家拉开了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仍待完善。这些国家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小,并且还存在网速慢、网费高等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会进一步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这种差距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甚至冲突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各国为弥补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数字鸿沟”,补齐数字技能水平短板,开始重视对数字应用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和培养,推动全体公民融入数字经济社会。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中国主动帮助周边国家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弥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发展缺陷和不足。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用中国的信息技术带动了共建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深化各国间的数字化合作。另一方面,为实现真正的全球“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中国不囿于存量资源的争取,而是积极创造增量资源。为此,中国积极布局IPv6体系,解决了IPv4存在的网络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也突破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完善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致力于推动技术革新与风险防范先行,力求实现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创新和资源共享。习近平主席在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信中指出:“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带来的下行压力,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在此时,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正是破除困境的关键之举。这就需要为网络经济开拓成长空间,支持网络产业各阶段各环节的创新,实现网络和经济的并行发展,以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的繁荣发展反哺互联网产业的进步。同时,在技术创新引力推动下,数字经济迸发出新活力。随着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也被扩展至大众生活领域。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党和政府积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数字经济和社会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已然进入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助推了全球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努力做到“数字创新”,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全世界推出优质的中国特色数字产业,以互联网技术产业创新扩散作为实现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突破口,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本土内容走向国际舞台。并且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多国签署了共建“数字丝路”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致力于促进双边电子商务合作的广泛开展。而对于一些国家的质疑声,中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的声音,诚挚欢迎各国与中国一同发展,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去中心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创造多元治理主体共同享有互联网资源的平等机会,优化互联网治理体系,打造治理共同参与、安全共同维护的良性运行模式,构筑网络安全共同体。“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现阶段的全球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开发和牵头建立的,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了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所以,现有的网络空间治理范式更多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反映了发达国家的意愿,甚至存在着违背和侵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等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优化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要开拓视野,提升站位,将各利益相关方纳入治理体系内,各类不同主体的声音在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进程中都应该被尊重,不能有意屏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要发挥政策和规则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制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认可的具有一定公信力和约束力的规范制度。这种规范制度既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对话合作应遵守的规则,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守的规则,这两个层面的规范互动才能优化互联网治理体系。中国作为优化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近年来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呼吁多方共商,完善网络空间协商议程,规范网络空间对话机制,改革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2017年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提出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的网络空间秩序,拓展网络空间伙伴关系、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当前,全球范围内侵犯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和数据泄露的现象频出,各种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监听、黑客入侵、网络诈骗、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危害各国人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事件不绝于耳,发生在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对抗和冲突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网络安全风险问题日益突显,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球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斯诺登事件”印证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利用本国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大国博弈的进程中不惜损害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优势。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因此,中国倡导国际层面的合作共治,以典型案例为教训,致力于推动各国互联网法治建设,努力与新兴国家在发展议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达成共识,逐步达成合作,共同维护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体系安全稳定,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际合作。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是从更高的视野、更宏大格局出发,认知评估全球互联网治理面临的风险,超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力求实现全球每一个“人”的网络安全诉求。树立开放的全球共享意识,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为导向,合作建设网络利益共同体,才能做到成果共同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建立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扩大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一发展目标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视频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空间范围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延展和开拓。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摆脱了单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个体性局限,让认知范围跳出微观视野,以整体性的思维放眼全球,把全人类视为一个共同体,破除地缘和血缘民族的隔绝,将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都纳入全人类共同体的范畴中考量,一切人类活动的落脚点都应是寻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在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交流经验、共享发展机遇。历年来中国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共享态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表示的:“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为各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网络利益共同体,不仅是各方利益的交融,更高层面的要求是形成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认同,要达成这种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对话交流中逐步实现,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所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中华文明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基因不断推动着我们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将这种共享意识发扬光大,以开放共赢促进国际多边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最广泛的价值认同,构建网络利益共同体。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为长远计,构建稳定的网络空间利益共同体,必须将“利益”的相关主体扩大至全人类,寻找超越短期利益的长期利益,涵盖局部利益的整体利益,使各方致力于一个全人类的共同的长期的利益诉求。各国围绕当前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微观话题所阐发的观念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涉及网络安全、数字经济合作、网上交流平台等全球领域的宏观层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构建网络空间利益共同体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为目标,将追求的利益上升为一种对全世界人民作为“类存在物”的共同关切,这种关切贯穿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各参与主体尊重网络主权共担责任为前提,以全球各族人民的文明交流互鉴为桥梁,让全球人民在共商中获得参与感;以数字化赋能技术支撑,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世界人民在共建中获得幸福感;以优化变革互联网治理体系为追求,以守卫互联网安全为底线,让全球人民在共治中获得安全感。国际多边合作建设网络利益共同体始终围绕 “为人民”“靠人民”“人民享”。这既源于人民对美好网络生活的需求与期待,又落脚于人民在网络信息化建设中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满足与提升。只有更好地实现与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网络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网络治理困境。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面对全球化网络治理困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所做出的思考。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四个着力点出发,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信息化潮流,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引领建设美好新世界的浪潮,向世界展现出了百年大党对人类共同命运与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与智慧。【本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3年重大课题(项目编号:GXZY2306)研究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徐佳音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国家治理)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E5MDAzOA==&mid=2664205412&idx=5&sn=615e8b1fb1fe6eb1cb8b7d4d45992254&chksm=8b598e9dbc2e078bba902b6eade5d8c05c815f2e1d00c67c37c387e400f23b94898bbb8e7c59&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