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国外媒体引述四位消息人士的话说,知名快时尚公司shein(希音)已通过国内监管部门的审批,IPO进程向前推进一大步。
希音是我一直跟踪观察的企业,作为横跨传统服装和电商两大行业、迅速崛起的全球性企业,希音出海的曲折历程值得仔细研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我个人认为,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合作与对抗可能将持续很长时间(主要还是美国有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想遏制中国崛起,这种思潮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拥有全球眼光的企业家该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目前在欧美市场发展很好的希音,给出来相对靠谱的观察视角。
第一,“中国血统”改不掉,委曲求全要不得
目前的大环境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供应基地,这个大势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都改变不了。即使某些政客叫嚣脱钩、去化,制造业供应链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到成效的。
以希音为例,即使创始人改国籍、总部注册在新加坡,目前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仍然由广州番禺附近的服装产业制造基地来完成。
根据新摘商业评论的数据,希音新加坡总部有大约200名员工,而希音中国的员工数则为10382名员工。财经故事荟的数据是,shein在广东番禺有300余家核心供应商,4000余家入选系统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可能雇佣了超过十万名员工。
200人对10万人。
而这还是经过了长达2年时间的供应链替代之后(从总部搬到新加坡开始算),最终的数字。
中国资本、中国员工,即使总部搬到新加坡,要想说服别人“我已经不是中国企业,没有中国血统”,恐怕也是很困难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种事实面前,一味靠退缩、忍让,所谓的“委曲求全”,也很难得到对方的认同。
第二,服装产业遭消费者质疑,跟中国国籍无关
在我做希音的系列报道之前,我跟很多人一样,都觉得所谓的“劳工权益、抄袭盗版”是针对中国企业的杀手锏。
后来搜集资料才发现,是我自己浅薄了。
不单针对希音,只要出售的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欧美市场的这种指控(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国都曾遭到过类似指控,只不过中国最大、反对的声音最响)。
这种指控跟企业国籍无关,跟消费市场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例如:2014年、2016年,瑞典电视节目两度质疑H&M的供应商劳动条件,致使其品牌好感度大跌。
2015年,阿迪达斯、阿玛尼的柬埔寨供应商被斥之为血汗工厂,遭到消费市场的抵制。
当时的报道说:
“他们利用短期合同阻止工人维权,还强迫加班、歧视孕妇,一些大的供货商往往会把工作分包给小厂,后者往往会雇佣临时工,从而让工人维权变得更加困难”
由此可见,欧美消费者对于产品提供者的劳动条件看得很重,他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很关心。
而shein只不过是因为近几年发展太快,体量太大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之内,而这个跟“是不是中国企业”关系实在不是很大(某些人别有意无意的把工人权益跟国家形象绑在一起,中国工人的薪水提升很快,比越南柬埔寨的工人薪水要高一倍到两倍,所谓血汗工厂就是欧美国家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H&M是瑞典公司,阿迪达斯是德国公司,阿玛尼是意大利公司,按说都是他们欧美“自己人”,但供应商出了问题照爆不误。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希音把总部从南京,搬到广州还算是正确决策,离供应链更近;但再搬到新加坡就有点反应过度。
第三,小单快反是科技的进步,而不是压榨工人的工具
近来,“小单快反”模式,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和改造,成为媒体关心的热门话题。
“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并不是希音的创造,也不是首创者,他只不过是利用了中国服装产业链的升级改造,顺应时势获取了最大蛋糕的受益者(当然他也推动了这项进步)。
最早的淘品牌“韩都衣舍”就曾经提出了小单设计、交付的概念,在公司里实行小组制,十分类似希音所说的“小单快反”。
但跟希音不同的是,韩都试图自己做原创设计,而且因为分的品太多,导致在每个品上投入的资源不够,原创品牌没有成长起来。
而希音一开始并没有强调“原创设计”,而是把数据导向的“小单快反”做到了极致,从而跑通了整个生产链条,在效率上有了极大提升。
可以说,希音售卖产品的低价、款多、上新快等特性,完全是服装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所体现的成果。
而这些成绩,则被国外同行歪曲成了“中国服装产业工人超长时间劳动”,科技进步被说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可笑。
就像你骑马,一天走五十公里;我坐高速动车,一天走一千公里。
同行就造谣说,他一天走一千公里,那他骑的马会累成什么样子啊!
作为对比,H&M上新款需要40天,zara需要14天,而中国的服装产业链只需要7天。
这些只会骑马和造谣的老巨头们,除了造谣也就没什么别的本事了。
写在最后:中国企业出海,不要怕,大胆闯
综上,我的结论是:
1、对于致力于出海的中国企业,在一开始就得适应欧美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规则。比如中国商人崇尚低调,所谓的“闷声发大财”。而欧美则是“融入社区,与消费者共赢”。过于低调的结果就是,人家认为你“不透明”,从而有各种各样的恶意猜测。从阿里巴巴到希音,都吃了低调的亏。
2、加强对消费者的数据安全保护。美国监管机构反对希音IPO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希音对消费者数据的处理不透明,这就带来了消费者的疑虑。而这个担心又被国内企业解读成了“反对中国公司”,其实不是的,人家就是单纯的担心数据安全。
2022年10月,纽约州监管机构对希音的母公司zoetop(卓天商务)罚款190万美元。起因是2018年,黑客盗走了3900万个希音账户,而时候希音隐瞒了这件事情,并没有向消费者透露,也没有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这个处理方式是不是很熟悉?)
这件事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就一直对希音的用户数据保护保持警惕态度。我个人认为,这种警惕有他自己的道理。
其他有志于出海的商家也要知道,欧美国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远比国内要苛刻和严格,不要拿国内的习惯做法去对待欧美消费者,那样会吃大亏。
3、做好公共关系。写这一条,也掺杂了我个人一点小小的私心。作为一个从业超过17年的公关从业者,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的公关水平有待提高。
赚钱的时候,天是老大我是老二,公关是个屁啊,能帮我卖几件衣服?
亏钱的时候,公关是个屁啊,他能帮我处理几件库存?
公关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是教你跟消费者打交道的学问,你来我的市场赚钱,你就得了解我的需求,懂的我的禁忌,这样才能长长久久的做生意。
以我上文的例子,明明柔性供应链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他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加快品牌的反应速度,结果硬生生地就被不懂行的国外媒体歪曲成了“压迫工人超时劳动,血汗工厂”。
这不就是公关的失职吗,你有没有向消费者和媒体解释清楚,你是谁,你的价格优势是怎么来的?
4、老板移民,无益于上市。懂的自然懂,不解释。
----------------------
参考资料,排名不分先后
1、财经故事荟:希音折叠 https://i.ifeng.com/c/8W67ymxARW3
2、新摘商业评论:shein闯关成功,有哪些经验教训
https://36kr.com/p/2717629588928387
3、湖南日报:许仰天的南京故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686749775332545
4、长沙晚报:绕开监管赴美上市,希音开创出海新路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461923397464941
5、财联社:希音去年赚翻了,利润翻倍高达20亿美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19743561662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