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老人体检难过高考?不如先了解一下他们需要的这些细节
2024-6-15 17: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5 收藏

劝老人体检难过高考?不如先了解一下他们需要的这些细节

少数派编辑部

北鸮

少数派编辑部 等 2 位作者

1 小时前

健康是头等大事,对年轻人如此,对老年人更是如此。在少数派,我们多次讨论过健康相关的话题,其中大多数以上班族为出发点,也集结了与健康内容相关的专题「少数派健康手册」。上班族除了关注自身,常常还要考虑家人的健康问题,尤其在老一辈并不如此在意自身健康的情况下,这种代为考量就更加重要。

这篇文章,我们会重新梳理过往文章中的健康话题,聊聊如果你也在考虑家人的健康状况,可以从何下手。

从体检开始,掌握健康动向

不管是不是强制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习惯了每年一次的体检,用大半天的麻烦,换来对身体近况以年为单位的追踪和掌握。从让现代人糟心的各种慢性病的角度看,体检的性价比其实相当之高。

老一辈人常常出现的误解,是对「体检」与「身体出问题」这两件事因果上的误判。很多大毛病都是从一点点的小迹象中发展来的。比起体检查出指标异常带来的恐惧与焦虑,讳疾忌医的拖字诀才是让异常转向严重疾病的关键。

图源

这就需要主动劝说、催促,甚至用「钱都花了不查浪费」来「强制」老年人进行体检。事实上,老年人不愿关注健康、不主动体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习惯性的节俭和守旧,宁愿相信自己不检查就会没病,结果往往在生了大病后才发现一些早该发现的,诸如营养不良、巨大肿物等的检查异常。

其实除了第一次可能需要更全面的检查,养成年检的习惯后,每年的成本都可以得到控制。现在的体检套餐已经非常细节,针对不同年龄和预算提供了各式选择,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根据家人的特别需求定制体检项目。

做点小事儿的这篇《思路分享:制定最适合你的体检项目》就以自己的经验出发,提供了挑选方案的思路参考。

针对此前没有进行过完整体检的老年人,结合他的过往工作与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筛选出针对性的检查项目。相应地,想让体检项目更有针对性,第一步就是要弄明白体检中,那些以专有名词标注的每一个小类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足够了解,才能有的放矢。

以入门来说,由 刀客特Leslie 创作的《年轻人的体检指南》系列文章就是很好的教程。说是「年轻人的」指南,其实内容详实、细致,对任何有打算了解体检的人都有帮助。系列第一篇就是体检的基本知识,介绍了体检的必查项目、可以不查的项目、体检地点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部分中可以不查的项目主要面向的是年轻人,老年人的第一次检查最好把血流变、微量元素这几项都加入考虑范畴,它们对长期不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老年人来说意义更大些,其余项目推荐程度不变。

系列第二篇讲的是「个性化筛查」,就是如何根据疾病史、家族史等给体检项目做增减。这部分内容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年龄渐长后,一些有家族倾向的疾病会慢慢凸显。上一篇中提到不推荐一网打尽的肿瘤标志物在这一篇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包括风险评级的方法与对应的推荐检测频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删挑选。

系列第三篇则注重保健,讲了一些「自查手段」,说的是如何在体检之外,用观察、触摸、动作等检测身体变化。相当于教你如何在以年为单位、主要看暗病的大检修之余,用平常的一点点时间看出有什么即时发作的急性毛病。当然,这些手段是不能替代体检的,学会了也还是要带着老人乖乖去体检。

另外需要额外一提的是,体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影像学检查,也就是所谓的「拍片」,比如 X 光平片、CT、磁共振(MRI)、超声等。它们并不能平行替换,这也是在医院常常出现医患冲突的点——几种影像学检查能看到的组织性质、组织深度、细节程度完全不同,一味为低价换更便宜的检查就可能导致一些很小的异常被忽略,造成隐患。尤其老年人体检时,这种为廉价去拍平片而拒绝 CT、核磁的想法更是不可取。

至于每种检查对应的有什么作用,可以在医嘱吟唱者的《医院做的这些「拍片」检查,你可以多了解一点》中进一步了解,顺便用这些知识打消老人对体检乱收费的疑虑。

在体检结束后,一般都会拿到体检机构给出的相关建议。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以体检报告指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去医院进行咨询。如果你想对体检报告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参看委座大人为少数派 Prime 会员创作的系列文章《解读成年人的期末考试》,文章以身体的器官系统为分类,很适合在体检过后翻查参考。

体检之后,日常监测保护

光有体检是不够的,有了体检的结果,我们才能以之为起点,调理身体、监测变化。对已经上年龄的人来说,有些健康产品和家庭医疗设备就很有必要。宇宙浪费指南分享的《从智能药盒到体检套餐,双十一我给爸妈采购了这些健康产品》一文就给出了不错的示范,其中提到的疫苗、检查、仪器等都是家庭健康的好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该买些什么,甚至可以在品类上照抄。

与年轻人不太一样,上了年龄后,各种慢性病的考虑优先级要大幅上提。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与糖尿病等等都是常见病。除了听从医生的指示及时治疗,还要在日常生活习惯上下手。

生活习惯在这里分成两部分,其一,是要习惯慢性病带来的新增的日常服药。医院里其实就能见到不少老年人,有「不服老」的心态,却把这个劲头用在了错地方,觉得药可吃可不吃、想停就停、想服就服,一切随心所欲。要知道,医嘱里是会写明服药方法的,不按医嘱服药,还会带来更多麻烦。具体原因,你可以在一柳繁的《药不能停,但也不能乱吃:为什么医嘱里要教你如何吃药?》中读到。

和吃药一样,其二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要靠作为子女的年轻人时时监控的。买了血压计,就要看着患者量,不能不当回事地把它当摆件;平常生活里那些对病症不利的习惯更要改正。比如 刀客特Leslie 的《让认知成为改变的第一步:年轻人如何远离高血压》里,那些年轻人应该重视的预防手段,对应的有不少就是会导致疾病发展的危险生活习惯,不妨对照着干预。

高血压还涉及到血压监测的问题。家庭用血压计当然是家庭跟踪的最佳选择。但有的时候,患者年龄大了,带上年龄段下特有的固执,可能会拒绝时常检测血压。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当下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了。虽然之前,北鸮在《发展了十几年,为什么智能手表的血压检测还像个摆设?》一文中讨论过智能手表替代血压计是不合理的,但当患者的依从性不是很好,有生活感远高于血压计的可穿戴设备对血压变化趋势的监测,我们也能避免很多麻烦。只是手表读数校准这些工作,就需要当子女的人时常注意着了。你可以在这篇文章中,了解一下血压的测量原理,以及各种血压测量方法的差别。

高血糖与糖尿病方面,除了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还需要的就是血糖监测。一台家用血糖监测设备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跟踪方便非常多。除了常规的血糖仪,如果疾病有些严重,需要长时间跟踪,也可以考虑采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委座大人的两篇《健康人也应该了解的血糖管理》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各种血糖监测设备,并比对了它们的优劣,如果需要购置,可以综合成本与舒适程度,和医生讨论选择。

前面我们说,智能手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在血压监测领域不大擅长,只能作为替代产品使用。而到了它们更擅长的领域,智能手表就方便太多了。

除了对老年人相当友好的跌落检测和自动报告功能,心率检测和从中衍生出的心律不齐提示、房颤警报,都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由于需要用到的传感器在手环和手表上已是标配,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度方面看,它们给出的监测值都很有参考价值,穿戴也不会有太大的感知,是非常友好的连续监测设备。如果你想了解这些重要的健康概念以及它的测量原理,可以查看阿帅和 刀客特Leslie 创作的文章《手腕上的「心率检测」靠谱吗?智能手表能帮你了解哪些数据?》《Apple Watch 房颤功能再迎升级,手腕上的心脏检测有多靠谱?》

聊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了解得更多,才能帮上自己的家人更多。祝大家身体健康。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962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