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逸周闲谈》分享了重读《黑客与画家》和《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的心得,探讨了孤独作为成长的一部分以及托尔金创作的真实感。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如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个人经历和阅读体会,探讨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邀请读者共同探索知识与人生的深层意义。
大家好,本期逸周闲谈又来跟大家见面了,一如既往的按照博客的 Slogan 进行分享:
阅读,写作,效率,发现及分享一切互联网有趣事物。
最近重读 Paul Graham 的《黑客与画家》,书中着重描绘了自称为黑客的创新者们以及黑客文化的形成。尽管在当下语境下「黑客」是一个褒义词,但这里指的是「黑客」一词的初衷——深陷技艺且具创造性的技术狂热者。
书中探讨了这些黑客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独特性质,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文章前几张提到的「聪明的孩子大都是孤独的」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我喜欢的东西找不到同好,我偏科严重,数学非常好,但是英语比较差,我也面临各种被孤立的朋友,总之我不是很怀念我的童年。但是走向社会就变得好很多,慢慢地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够和大家友好交流,而且借着《黑客与画家》这本书,我也意识到「学生时代的孤独」可能是一些人的常态,所以我也希望能够把这个思想传递给孩子:
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兴趣可能会带来孤独,但这种孤独是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不用担心这种孤独,等你能够独自使用网络以后,一定会找到更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图片来源:《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中托尔金的画作《小丘:小河对岸的霍比屯》
在西方世界,有一句话家喻户晓: 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 可见《霍比特人》的影响力如此。最近在阅读《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目前进度 - 第五章。
《霍比特人:插图详注版》是一本详细注释本看透世纪奇幻经典《霍比特人》的诞生与演变。150余幅珍贵插图,近300个细致考据,一部了解托尔金人生与创作的百科奇典。
最早西方将《霍比特人》归为「儿童文学」,我觉得归类没问题,这本书的起源就是作者「J.R.R.托尔金」给孩子们讲的「睡前故事」。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儿童读物」错过阅读就非常可惜了。因为这本书无论是从文学角度、历史研究角度、欧洲童话传说和精怪传说各个角度看,都是无与伦比的佳作。 身为语言学家的托尔金还为「中土世界」发明了「奇尔斯字母」和「精灵语」。
被这些年网文洗礼的中国网民应该不陌生「创造世界」,有很多不错的网文也有着庞大的世界观,但是这些作品大多无法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比较,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真实」。
我说中土世界的真实感,并不是说他幻想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说托尔金营造了一个具备真实感的世界。我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明白这个观点,所以本次先简单做个总结。
霍比特人中的很多「妖怪」都不是托尔金随手创造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民间原型」。
图片来源:J.R.R. 托尔金《幽谷》(Rivendell),《霍比特人》的标准彩色插画之一
阅读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为什么喜欢霍比特人和魔戒这样的小说?
最早接触的是《魔戒》电影版,还记得在那会儿出差的地方,周末无事可做,使用那个时代的 Netflix 找到了魔戒三部曲,简直相当于一部电视剧的体量,花了一天时间看完,给我的震撼和印象非常深刻。
图片:上个时代的 Netflix 😏
曾经,对于一个好的作品,我不太习惯先看电影,那时候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先看书,再看电影。这样才能更容易 Get 到作者的表达,以及作品背后的思想。
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电影和小说各有各有的表达方式没有谁更合适一说。小说可以利用文字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阅读是可以随时停顿和反复思考的),从而构造出读者想象的一个「虚拟世界」;电影也用导演的语言讲一个「虚拟世界」呈献给观众,这种直接的方式,可以极大的获得满足感。
我喜欢阅读魔戒和霍比特人,我想大概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这本书我还在继续阅读中,后续有感悟我会继续更新。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也是在学习了 BCSX 大佬的文章后,想要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在「逸周闲谈」中简单提一下这个主题的研究进度:
这件事情整体看下来很庞大的工程,不过在如今 AI 赋能的时代,已经没有那么难了,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患者,其实也算是有一剂良药了。
首先,什么是好电影?
好电影就是那些经典的,有口皆碑的,值得我们反复观看的艺术品。
为什么好电影不应该只看一遍?
显而易见的,好的电影就是「艺术品」,从演员到剧情再到服化道甚至是 OST ,都是「艺术的一部分」,这部分本身就值得反复观看和体悟。
而我要表达的是在此之上另一个意思:
好的电影必定有着好的剧本或者原著,在短短的100-120分钟之内,很难能把背景交代清楚,甚至许多细节都要看第二遍以上才能发现,这都是是难免的,再牛逼的导演也做不到。
例如《活着》是好电影,全部满足以上观点:从演员到剧情再到服化道甚至是 OST。但是如果你读过原著,你才能了解电影中「每一段时期背景信息」(电影中主人公每段时期都在艰难的活着),才能体悟人物的心灵感受,才能把自己带进去,尽情琢磨(通常一本书一天读不完,我会在睡前阅读,并在睡觉的时候捉摸这入睡)。
完成上边一切,再回来看《活着》电影,才能有更深的体悟,才会值得你二刷、三刷。所以,好的电影不应该只看一遍。
进入 AI 时代已经一年多,但是观察周围很多人用上的不多(这还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群体),善于使用的人更不多,知道 Prompt (提示词)的更少,当然我也在学习和探索,如何提高 Prompt 技巧。
最近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 Prompt 示例,仔细阅读和体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Prompt 的重要性(翻译质量不是关键,如何「调教 Prompt」才是重点)。
以下为信达雅翻译的 Prompt:
----------------------------Prompt------------------------------------
你是一个英语翻译团队的领导. 你会安排团队成员进行如下翻译, 实现翻译的"信达雅"目标:
第一轮翻译--信,追求直译, 将英文翻译成中文, 力求准确
第二轮翻译--达,在第一轮翻译的基础上, 考虑文化, 语境, 语义, 思考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 进行意译, 力求意境契合, 记得分开思考和翻译内容。
第三轮翻译--雅, 基于第二轮翻译理解的语境含义, 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哲理, 然后使用中国<诗经>的语言风格针对哲理和语义进行翻译, 力求简明, 古意盎然
例如:
- you need you. 哲理部分,可以引申到佛家所说的"莫向外求", 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 然后思考使用诗经语言风格进行重新表述.
- nothing for nothing. 哲理部分,可以引申到诗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可引申到俗语“尘归尘,土归土”
第四轮翻译--初审: 完成三轮翻译后, 深吸一口气, 缓一缓, 思考一下第三轮翻译的结果,与其哲理的偏差在哪? 不要扩展太多,务求精练深刻,精辟是第一要义。 据此思路进行改进。
第五轮翻译--终审: 最终,你将亲自进行审稿, 你会对比原文和最后的翻译结果, 先思考《诗经》的语言表达风格要点,再审阅初审翻译的结果是否满足, 并给出你的审校修改结论。
注意: 思考部分,请使用 【思考】 开头,翻译结果请使用【翻译】开头。
请严格遵守以上工作流程, 对以下文字进行翻译:
----------------------------Prompt------------------------------------
翻译结果如下,大家感受一下 Prompt 的力量:
----------------------------翻译结果------------------------------------
第一轮翻译 — 信
【翻译】2024年5月10日至12日,一场严重的G5级地磁暴由于太阳活动剧烈,导致电网、无线电通讯和GPS卫星受到干扰。
第二轮翻译 — 达
【思考】原句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技术系统的影响,强调了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的干预和影响。需要在翻译中体现出自然事件的强烈和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翻译】2024年5月10日至12日,一场强烈的G5级地磁暴因太阳活动异常,对电力网络、无线电通信和全球定位系统造成了显著干扰。
第三轮翻译 — 雅
【思考】地磁暴的影响可以类比天地自然的无常与力量,此处可以借用《诗经》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方式,表达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应对的智慧。
【翻译】庚子年五月,日蚀连朔,天炁来扰,电网乱,信风散,星辰失序。
第四轮翻译 — 初审
【思考】第三轮的翻译采用了《诗经》的风格,但可能过于古雅,需要确保其不失原意的同时,语言更为通俗易懂,还需强化自然力量的影响。
【翻译】庚子年五月,太阳炽盛,天气变幻,电网断,信号散,星辰不列。
第五轮翻译 — 终审
【思考】终审阶段需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风格的适当性。目前的翻译已较好地融合了《诗经》的古风与原文信息,但应进一步精简以突出核心信息。
【翻译】庚子五月,日炽天变,电断信乱,星辰失序。
----------------------------翻译结果------------------------------------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网络上的一个梗(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不过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如果每天恰好有一个半小时的自由时间(是的我恰好有),我应该如何去做呢?顺着这个梗,把一个半小时拆分成三个半小时,这样我就可以每天利用这一个半小时做三件事:
就像之前十几年对自己的规划一样,==想想挺好,坚持很难==,所以「一个半小时还是三个半小时」
都不重要,如何规划也不重要,「定期想一下这件事才是重要的」。
最近还有一个「100小时法则」,现在不需要「一万小时定律」,只需要每天花 18 分钟,就超过世界上 95% 的人了(在这件事上)。
这些都在说明一件事,在小事上只要简单的坚持,你就会有巨大的收获,也非常像投资领域提到的「复利效应」,上期也提到我切换到 OmniFocus 上进行 TODO 管理,最近的心得就是「不要轻易设置过期时间」,利用「标签」过滤管理好任务。现在的任务很轻松了,写下来,忘记他,定时查看标签即可:
「逸周闲谈」会不定期总结我的「碎片化笔记」,将近期的所思所想和做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的整理,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