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之后的再升级:我的 iPad Pro (M4) + Apple Pencil Pro 使用体验
今年 5 月份,Apple 发布了新一代配备 M4 芯片的 iPad Pro 系列。我在 8 月购买了 11 英寸的版本,以取代原先使用的 2018 款 iPad Pro,并且配套购买了全新的 Apple Pencil Pro。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近一个月的使用体验。
最直观的感受是轻薄
对于用户来说,我想 iPad Pro (M4) 带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轻薄。
从数值上来说,iPad Pro 从第一代起一直到第四代,都没有明显的「三围」数值变化。到了iPad Pro (M4) ,11 英寸版本的厚度从原先的 5.9 mm 减小到 5.3 mm,重量从 468g 减小到 446g;13 英寸版本的厚度更是减小到了 5.1 mm。
数值的变化并不直观,而从包装盒里拿出 iPad Pro (M4) 的那一刻,最能感受到它的轻薄。在我自己的使用过程中,当我在卧室床上、沙发上等处使用它时,我更喜欢取下磁吸保护套,享受握持轻薄机身的舒适感。得益于重量的减轻,现在使用单手拿取 iPad Pro 轻松许多,而使用单手左手握持机身,右手进行操作也非常省力。
除了尺寸上的变化,iPad Pro (M4) 的配色从「深空灰色」变为了「深空黑色」。这样的颜色变化在多款产品线上都有体现,比如 MacBook Pro、HomePod mini 都采用了午夜色来取代深空灰色。
独占的 Apple Pencil Pro
随着 iPad Pro (M4) 和 iPad Air (M2) 的升级,Apple Pencil 也进入了 Pro 时代,在 iPad Pro 产品线中,只有 M4 版本能使用 Apple Pencil Pro。Apple Pencil Pro 新增了多项专业化的操作,包括轻捏、侧旋和触觉反馈。
Apple Pencil 原本就已支持了轻点两下来切换工具的功能或者显示调色盘等,Apple Pencil Pro 更进一步,在握持区域使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轻捏),还可以弹出新的「工具调板」。这个工具调板会以一段圆弧的样式将所有工具进行排列,在 Apple 备忘录中,工具调板显示 3 个最近使用的工具,沿圆弧拖动还能将它完整展开,显示所有的工具。
搭配 Apple Pencil 的悬停功能(它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确切的落笔位置),使用 Apple Pencil Pro 轻捏显示的工具调板,就会出现在笔尖处附近。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功能。悬停功能也进一步加强,除了预览落笔位置外,还能在屏幕上显示工具的虚拟阴影,阴影的颜色与尺寸,都会根据笔与屏幕的距离实时变化,这在书写、作画和绘图时会更精准。
我最常使用 Apple Pencil Pro 的场景是使用 GoodNotes 记笔记。在工作中,我的会议笔记全都使用 GoodNotes 进行记录,并通过 iCloud 在 Mac、iPhone 之间同步。几乎所有的笔记应用,包括 Apple 备忘录在内,都把笔记工具固定在一处或几处,这样在书写时,如果要切换多个工具、或者切换颜色等,都必须将笔尖移动到屏幕上方,或者左右边缘等处的工具栏,才能点击切换。现在,Apple Pencil Pro 将悬停与轻捏两个功能的结合改变了这样的限制。
轻捏具有独特的触觉反馈,这通过内置的振动马达来实现。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乐趣在于,时不时地轻捏 Apple Pencil Pro,它立即能给你触觉反馈,非常解压,它现在成了我手指端的解压工具,唯一的缺点是在 iPad 锁屏的时候不能轻捏。🤣
Apple Pencil Pro 的侧旋功能,针对专业绘画场景进行加强,它通过内置陀螺仪分析笔势的变化,来精准控制使用笔刷工具绘制的形状。现在使用钢笔工具等,可以直接旋转 Apple Pencil Pro,并通过观察笔尖阴影的变化来判断笔锋的时机。尽管功能变化加强了许多,令我高兴的是 Apple Pencil 笔尖 还能兼容 Apple Pencil Pro,我之前因笔尖报废囤积的备件仍然可以使用。
横向面容 ID 与前置摄像头
从这一代起,iPad Pro 的面容 ID 移到了机身的右侧,连带着前置摄像头和原深感摄像头系统都移动到了此处。不知道 Apple 出于何种考虑做了这样的改变,但是我个人体验是,横向面容 ID 更加好用。
首先是 iPad 最常用的竖向使用场景下,双手握持在机身的下方区域,不会影响横向面容 ID 的功能。尽管使用 Apple Pencil Pro 书写时,右手手腕会遮挡面容 ID 区域,但是书写场景也不会调用面容 ID,因此竖向场景基本上没有问题。除非你双手握持过于靠近上方,手部按压住了面容 ID。在横向使用场景下,横向面容 ID 的设计天然适合横向场景使用。
将 iPad 平放在桌面上,也是我经常使用的场景,这时候横向面容 ID 会发挥极大的优势。以前,iPad Pro 平放在桌面上时,我的视线基本上落在屏幕下方键盘的区域,需要使用竖向面容 ID 时必须将身子和头往前倾一下,才能让它检测到人脸,非常麻烦。现在,横向面容 ID 不需要我调整姿态了,平放时也能检测到。
前置摄像头也移动到了侧边,在使用 FaceTime 可以有更加自然的影像。在家时,我会使用 Apple TV 上的 FaceTime,通过连续互通功能调用 iPad 上的摄像头进行 FaceTime 通话。在视频通话时,横向摄像头可以让我的眼神天然保持居中更加自然,而不会偏左一些。
超精视网膜屏和 1000 尼特亮度
善于「研发」屏幕新名词的 Apple 为 iPad Pro (M4) 的屏幕取名为超精视网膜屏,这是一块使用双层串联技术的 OLED 屏幕,这也意味着,在 iPhone 上使用多年的超视网膜屏技术现在应用在了 iPad 产品线上。
相较前代,随着 OLED 技术带来的优点是,对比度提高到 2000000:1,能够呈现最接近原始的纯粹的黑色。如果你习惯了 iPhone 15 产品线的使用,那么这块屏幕对你来说不会太陌生。
对我而言,这块屏幕最大的变化在于亮度的提升。相比于前代,iPad Pro (M4) 的屏幕最大亮度从 600 尼特提升至1000 尼特。并且,Apple 原生应用使用 1000 尼特亮度对部分内容进行高亮显示,以示区分。
最明显的就是 iOS 18 的照片应用中,即使将 iPad 屏幕亮度提拉至最亮,但在左上角的 Photos 的字样还要比屏幕其他区域更亮。在启用 Apple 智能后,Apple 智能也在更加广阔的亮度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酷炫的视觉效果,这可能就是 Apple 「高光时刻」的物理涵义吧。
iPad Pro (M4) 大有不同
这一代的 iPad Pro 的名称一改以往的惯例,不再使用类似第五代、第八代这样后缀。如果你查阅 iPad 机型比较页面,你会发现 11 英寸 iPad Pro 和 12.9 英寸 iPad Pro 有着混乱的代际。
可能是出于统一代际数值的考虑,现在 iPad Pro 以及 iPad Air 的命名以芯片型号作为后缀,这一代叫做 iPad Pro (M4)。近两年的 Apple 自研芯片都会在 iPad 产品线上率先使用,这样的更名也更加凸显了 M 系列芯片的品牌。
我对 M 系列产品并不陌生,我在使用 M1 系列的 MacBook Pro 和 M2 系列的 Mac mini。但是从 iPad Pro 2018 升级至 iPad Pro (M4),我又一次感受到性能的提升,iPad Pro 2018 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运行 iOS 18 时)明显变慢了。
最典型的场景是使用 Photomater 导出图片。我使用 Photomater 处理富士相机拍摄的照片,并将二十余张照片批量导出,在 iPad Pro 2018 需要 2 分多钟,而在 iPad Pro (M4) 仅需几秒钟。使用 GoodNotes 记笔记也更加流畅,打开笔记本、书写笔迹等情形都不会卡顿(之前一直以为笔迹卡顿是 GoodNotes 的锅 🌚)。
在摄像头方面,iPad Pro (M4) 从双摄降级为单摄,仅保留一枚 1200 万广角摄像头。我唯一使用 iPad 摄像头的场景是扫描文件,iPad Pro (M4) 有项令我欣喜的功能改进是自适应原彩闪光灯。它可以自动识别纸张上的阴影,并选择启动闪光灯拍摄多张图像,通过利用 Apple 智能进行参数调整与图像处理,生成更加清晰的文档扫描件。
两台 iPad 拿来做什么
我是在 2018 年购买的第一代 iPad Pro,使用了近 6 年,可以说是践行了「长期主义」的宗旨。我基本上将 iPad 放在公司,用来记录会议、处理行程等等;到了周末,我才会将 iPad 带回家,用来处理图片、观看剧集等等。
现在,我有了两台 iPad Pro,两处使用。公室的场景仍然不变,主要新增的场景是在家里使用。首先,iPad 成为了可移动的家庭智慧屏。先前的文章提到过,我的智能家居方案是 Apple 家庭,相比于 iPhone 的小屏幕,一块 11 英寸大屏幕用来操作控智能设备方便许多。
移动便携的优势还有很多,在家使用 iPad 的场景也变多了。我会在沙发上使用 iPad 写文章,本文中的大部分文字以及图片,都是我在家使用 iPad 完成的。使用日历、Things 的场景,也从手机移动到了 iPad 上。
还有一项对我来说完全新鲜的尝试是,使用 iPad 阅读。在过去的许多年,我一直使用 Kindle 阅读书籍,尤其是在睡前。自从有了一台 iPad 常驻家里,我在家阅读的设备,从 Kindle 转移到了 iPad 上。我在 Things 中有一个书籍清单,专门列示了不提供 azw3 或 mobi 格式的书籍,它们无法在 Kindle 上阅读。现在,我使用 iPad 阅读 PDF 或 epub 版本,可以将它们慢慢地一一消化。
总结
在作出购买 iPad Pro (M4) 的决定时,甚至收到这台 iPad 之后,我都曾有过怀疑自己是否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顾虑:iPad Pro 2018 的耐用性堪称一绝,是否需要这台 Pad Pro (M4)?
但在使用它的这段时间,我切身感受到积累了 5 个代际的硬件更新与变化,轻薄、Apple Pencil Pro、1000 尼特亮度的超视网膜屏、M4 芯片,都给我带来强烈的新鲜感,也改变了我使用 iPad Pro 的场景与习惯。更何况,这台 iPad Pro (M4) 我也会使用 6 年,甚至更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