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雪山高山徒步初体验:没有人工的自然,才是真的世界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丽江的风景总能给人带来久违的感动,和平静的思考。趁着三天假期,身为徒步新手的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高山徒步。
徒步线路
我选择的是哈巴雪山的西坡。哈巴雪山的北坡是主要的旅游线路,大部分游客都为了登顶而来。而西坡相比之下是一片较少人知晓但风景优美的地区,徒步难度刚好在新手以上,专业未满的级别,徒步累了抬头就能欣赏到雪山美景。
由于行前的我是一名还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入坑徒步的新人,本着对抗消费主义的精神,我买的装备比较新手,能租则租,主打一个性价比,因此总体花费不高。这种准备方法非常适合那些还在观望是否去徒步,并希望用最小成本尝试的朋友。我会把我的花费列在清单里,供参考。
事后证明,徒步让人很享受。虽然身体上累,但心理上很满足,本人已经入坑。
徒步准备
服装、鞋、包和配件
💎 花费:600,主要是买鞋
要说高山徒步装备,最不能缺少的是一双登山鞋。选什么牌子什么型号因人而异,但防水是一定要具备的性能。山里的天气变化莫测,做好随时雨中徒步的准备。我购买的是探路者的防泼水跑步登山鞋,这款鞋整体偏硬,在有斜度的高山上能产生一些支撑,两天下来经历多场大雨,倒也没有漏水,作为登山徒步新人已经满意。
服装方面准备好洋葱穿衣法的三层衣服即可:里层速干衣,中层抓绒或者羽绒保暖,外层冲锋衣,最后再带上一件可以覆盖背包的雨衣。我去的时节山上温度在 10 度左右,所以衣服都选择了比较薄的。速干是短袖,中层是之前的冬装优衣库的薄款羽绒,外层是软壳冲锋衣,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身上的重量。如果有露营行程,里层的贴身衣物可以多备一套用于更换。
🤗 这里说一个省钱技巧。 丽江有大量登雪山的游客,因此古城里也有很多店面提供冲锋衣租借,30-50 一天就可以租到防寒性比较好的冲锋衣,如果要登顶雪山也可以租防寒服。冲锋衣是非常占地方的一种服装,租借服装的设定,非常适合我这种不想带太多行李,也不想冲锋衣只用一次就吃灰的初级试探性玩家。
防晒和配件
💎 花费:200
爬云南的山,两根登山杖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成为你的另一双脚。我这一次的徒步由报名的行程方提供,所以不算进花费里。帽子、墨镜、口罩、防晒霜等防晒用品一定要备齐,登山包我没有特意准备,本着能轻就轻的原则,我用了自己的老书包。行程晚上在山坡露营,因此还要额外准备手电筒。
其他非必备但有了更好的装备还包括:一次性的床单被罩枕套、保温杯、干发喷雾等。垃圾袋也是必不可少的,野外徒步要尽量避免留下任何的人工垃圾。
药物和其他防止高反的物品
💎 花费:50-100,因人而异
高原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失眠等,因此可以准备感冒清热止痛的药物,比如布洛芬,当然由于食物无法有太多选择,止泻药也是必要的。山上蚊虫很多,且走路易滑,防蚊液风油精、膏药、创口贴也可以备上。
食物
💎 花费:100
由于我的这一趟行程有营地,晚饭是向导已经准备的,因此只需要带好两个白天中午的餐食,以及方便路上边走路边吃的方便小零食。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海拔地区徒步的时候,一旦有一点饥饿、头晕、头痛的征兆,就应该马上补充提升血糖的食物,不要想着「我再等等」,高反不会给你等的机会。
因此我携带的食物在平常爱吃的前提下,主打升糖。比如水果糖、吸吸冻、巧克力等。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也一定要带一些不占地方的提味的零食,比如辣鱼辣条、肉干香肠等。在不想吃东西的时刻,这些零食会是刚需。
徒步路线上并没有水的补给点,只有到了营地才能烧溪水,因此我给两天的行程准备了两瓶 500ml 的农夫山泉。水越多负重越大,我的量仅供参考。
向导
💎 花费:1100
一位好的向导会让一场徒步有安心的体验。山上天气变化莫测,且岔路多,没有信号,有毒动植物遍布,因此必须保持敬畏,绝不可以在没有告知联系人和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只身入山。
初学者的两天一夜营地游,我选择了报名徒步小团游侠客,入山的向导是当地的村民小哥。他从小在山上放牧,对山体环境很熟悉。在工作之余他接触到了早期来探索路线的户外大佬,并尝试和他们合作学习,逐渐在山里建立了营地,希望能向所有来这里的人展示哈巴雪山小众的美。
因为他们对哈巴雪山的热爱,才让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快速开始一次高山徒步。
其他新手高山徒步的注意事项
剪趾甲
记得剪好脚趾甲,不然下山的时候趾甲会让你体验到什么叫「拳拳到肉」。
不要随意采摘植物
高山上的任何一种美丽植物,都不要动,他们脆弱到只能在固定的海拔生存,其中一些还是国家保护植物。
小心蚂蟥
在 3000-4000 米的高山上,蚂蟥遍地都是。他们在雨后尤其多,会从登山者的鞋、雨衣、登山杖等接触地面和周围植物的部分快速粘黏在人身上,找到机会就吸血。因此日常走路需要时刻注意鞋面。发现的话要及时拔出,或者撒盐让它们自己走开。
带走垃圾
对于高山生态来说,任何外来的食物都可能成为破坏的原因,包括果核、塑料、粪便等。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的留下垃圾,准备好垃圾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带走一些高山垃圾就更好了。
美景,见闻和感受
最后的一部分我想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虽然只有两天一夜的时间,我作为一个自然人已经被雪山改变了一小部分,文字苍白,我尽量写出旅行的瞬间感受。
上山
来到丽江,修整一天之后,我们乘车来到虎跳峡附近,然后沿着山路一路到达海拔 3000 米左右的 x 村。当时向导派来接我们的车是神车五菱,没想到这么一台小车也能在蜿蜒的山路上穿梭自如。我坐在车尾,右侧是没有遮拦的山崖,而司机大叔毫不在意的单手拨弄着方向盘 180 度转弯。还没开始徒步,我已经感受到大山的力量,满头大汗。
徒步山腰
从山腰营地出发,徒步的过程就是在行进中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包,逐渐爬升。从 3000+ 米往上到 4200 米左右扎营过夜,第二天返程。
在徒步的过程中,期间我只要抬头,就一直可以观赏到层峦叠嶂的哈巴雪山,她在天气的作用下,时而朦胧,时而鲜艳,缓慢地靠近我,让我感受到人在巨物面前人的渺小。
身边的植物也在不断变化。身边的树木从丛生的乔木,变为整齐的云杉林,最后变为草原和杜鹃林,脚边的草花,从随处可见的黄色驴蹄草,变成浪漫的蓝色喜林草,再变为不常见的紫色龙胆和黄色绿绒花。明明只是走了几个小时,却仿佛观赏了一次植物的变迁史,让人不断窃喜。
到达高山营地
经过大约 6 个小时的徒步,我们抵达晚上露营的营地。营地由一些简单的石料、材料板搭建而成,虽然小,但很温馨。营地的所有装备物资都是向导小哥的妈妈和姐姐提前用马和骡子驼上来的,他们也先于我们来到营地生活做饭。在高山寒冷的风中,有热姜茶,有白米饭,有可以遮风挡雨的石屋,甚至还有烧烤。就像是某根紧绷的弦忽然松开了一般,幸福感油然而生。
营地边是一弯浅湖,从湖边望去,山、水、杜鹃都倒影在水里,我缓缓的走向营地旁的双湖,在一片粉白想间的杜鹃后面,忽的出现湖映雪山,我们在寒风中我们等待日照金山的出现,但云雾始终在山头萦绕,甚至越来越看不清楚。我站在湖边,脑子里根本无法容下任何一丝思考,只是想望着水天一色发呆,一直发呆……
不要忘记主动成为自然的人
临近傍晚,雾气渐浓,大山也渐渐隐去,我们回到营地,在火炉旁坐下开始聊天。没有手机信号和电子设备的夜晚是怎样的来着?
营地里有两座小屋,向导小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是家里出资购买材料雇佣人力,花了几年时间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因为有小屋,我们晚上不用睡在狂风吹拂的轰轰作响帐篷里。营地小屋里还有很多救命的农家厨具,比如炭火炉,于是在海拔 4000 的夜晚,当我们在没有信号的夜空下聊天,还能吃上热腾腾的现烤五花肉。
来这里不能算是度假,但当我终于历经困难来到这里,哈巴送给我的印象是忙碌一天后理所当然享受闲情逸致。屋外的天全黑了,迷雾笼罩着小屋,不时下起小雨,炭火映红了我的手,咔咔声和温暖的气息贯入我的身体,这一刻我似乎能进入某种心流。
突然我很中二地想起了《葬送的芙莉莲》的设定:魔法的世界是想象力的世界,无法想象的魔法无法实现。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城市里做社畜的日子,眼中只有数字、利润、收入和成本,日常工作也往往被他人规划安排。我误以为自己知道做事情的目的,实际上做的可能全无意义的伪需求。躺下休息,手机里的信息都是「裁员了,很严重,做好准备」的批量营销文案。在这样的环境里,焦虑让我的想象力停留在异化的环境中,今天追求翻倍,明天追求指数,逐渐忘记了我为什么追求这些,也逐渐忘记了很多定义是来自「别人的想法」。
随波逐流环境推着我随波逐流。本来该有自然的人的生活,甚至一度被我归为「并不重要」。
在哈巴雪山 4000 米营地的夜晚,和初识的伙伴在炉火边聊天,这一刻我们最关心的不是别人塞给我的责任, 而是专注于自然里的活着:克服高原反应,在雨打屋檐的声音中命令自己闭眼睡着不要失眠,在火堆旁边添柴让火堆不要熄灭……
仅仅是换一个环境,我的对生活的想法瞬间就改变了,我想起无需担心消费的自然的人的生活,想起身体劳动的感觉,想起一花一草的触感,甚至想起旱厕的味道……它们好像都是我童年的假期的片段。
人在童年,寒暑假像是规律一样会降临,体验自然好像理所当然,而现在却变成了要努力主动踮起脚尖才能追求到的尾巴。那么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是这个吧——主动逃离人造的功绩社会,给自己一个跳出眼前一亩三分地的机会。
这次旅行其实是五一假期成行的,拖延症的我到九月才陆陆续续写完这些,徒步的体验实在是过于纯粹,以至于引发了一个城市人的瞎想,我隐约体会到了云南被称为「精神故乡」的原因光看文字不足以感同身受,最好的方法还是实践力行。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