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9月份看到一篇《Kimi创始人杨植麟最新分享:关于OpenAI o1新范式的深度思考》 内容我倒是没有太大的感觉,尤其是他提到 “AI时代的超级应用,大概率会是一个AI助理” 的这一点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
在整个内容中有一句话很吸引我:
「有一本书是《技术的本质》,非常强烈推荐!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组合演进的过程,每一代的技术可以认为都是前面好几代技术的组合。」
因为这个引起我的共鸣,在我2021年就写过一篇文章《领先一代的技术或早已出现》 对于技术理解我觉得非常契合,所以我果断的入手了一般《技术的本质》,当然入手后其实我也时间没有细读,于是我直接就问ChatGPT了...
因为在我看来“大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这个理解我觉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更大的开拓大模型应用的场景探索,于是我直接问ChatGPT:
你读过《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吗?
回复是肯定的,后续就好办了:
当然我比较关注“技术组合性”:
考虑到《领先一代的技术或早已出现》文章里的观点是涉及到一个“相对与绝对”的概念基础技术,所以我留意到ChatGPT的回复里提到了“技术元素”的概念,于是就继续追问了下:那么“技术元素”的基础是什么呢?ChatGPT回复如下:
当然我也把《领先一代的技术或早已出现》的内容cp后提交给ChatGPT,并直接提问 “跟上面书籍里提到的观点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 这里只摘抄一些总结部分:
您的文章与《技术的本质》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创新源于对已有元素的重新组合和思维突破。
您和布莱恩·阿瑟都强调了这一点,但您更强调思维模式的转变和意识的提升对于技术突破的重要性。
基础科学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您通过爱因斯坦的例子说明了数学等基础科学对于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这与布莱恩·阿瑟提到的技术元素的基础相一致。
思想(“道”)与技术(“器”)的关系。
您深入探讨了这一哲学概念,而布莱恩·阿瑟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哲学术语,但也承认理解技术需要跨学科的视角。
区别在于,您的文章更强调哲学思考和意识形态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而布莱恩·阿瑟则更多地从技术本身和经济社会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启示
通过对您的文章和《技术的本质》的对比,可以看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元素的重新组合,更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对基础科学的深入理解。思想意识和哲学思考在技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技术从业者: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既要“看得清”,更要“看得见”。
对于技术研究:不仅要关注技术元素的组合和进化,还要思考背后的哲学和思想基础,寻找“道”与“器”的平衡。
当然最后我把这部分让ChatGPT直接帮我生成一个“播客”脚本,再通过另外AI生成了一个采访视频(应该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
不得不说一下:视频里的黑哥皮带发型都不错!当然也有不少老粉丝觉得少了点“黑哥的韵味”,我觉得那是肯定的...
关于技术组合的问题,我估计最早可以追溯到我读初中那会,那会疯狂迷恋各种小发明,也经常看一些发明方法的类书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个发明的方法叫啥“组合发明法”,当然后续搞安全的时候也利用“组合”的概念的做过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
这个大概是2007年做的,到了2012年在公司内部做了个小项目,当时市面上流行的是把xss利用的payload做从一个类来调用,比如 pdp搞的 Attack API,其实我这个项目里就继承了他这个项目的代码函数,只是我全部把它“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函数了,最后用户只需要“堆积木”的方式进行组合即可 !
注意这个“堆积木”,实际上在我后续在跟烧博士(Swan)搞浏览器及PDF相关的fuzzing的时候,我一看到Swan开发的fuzzing神器,就非常符合我这个“堆积木”的思维模式,所以我就融入了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开始做fuzzing的样本模版,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我的想法很朴素,因为在上面XSS-Cloud-WSL项目了是通过组合实现某些xss payload的功能,实际上也是一个程序“开发”的过程,那么我们做浏览器等fuzzing的时候,fuzzing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动组合“开发”一个程序代码的过程,这个程序功能目的就是要让目标程序出现“崩溃”等异常。所以“拆分”再“组合”这种“结构”就成为了我的fuzzing的关键,也还是一个“堆积木”过程...
顺便说一句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就是“结构”很重要!这让我想起n年前马三同学(flyhat)当年他跟KeenTeam吴石有过一次交流,但是我清晰的记得马三同学很激动的跟我们在hi群里说:吴石他们是在fuzzing结构,很高深(具体我已经记忆不是很清晰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其实后面我大概明白了,类似于UAF这类的漏洞类型,其实就在于“结构”:占用内存,然后释放掉,再重新调用也就是“Use After Free”的本意,所以最后我也是针对性结构化“组合”提升效果。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是“思维模式”转变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为什么我经常提到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这个文章里就是围绕了两个词语“组合”、“拆分”展开的,当然它们实际上是一起的,在“组合”之前需要充分“拆分”
在大模式时代,其实很多的趋势也是围绕“拆”和“合”展开的,那么“拆”和“合”核心:“Step by Step”
这个是我内部培训的PPT的一页,后续有机会再细说...
最后,借用 《领先一代的技术或早已出现》中黑哥尔的名言:
“看得清”是能力的体现,是“器”,而“看得见”就是思想的体现,那最后关联的是“道”。
题外:
很多人在刷抖音,刷视频号的时候,老是有人喜欢纠结颜值主播是不是开了美颜,或者拒绝是不是AI生成的,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只要让你愉悦你管她是真是假啊!还有之前还有人吐槽看不起黑哥这样通过刷短视频来获取知识的,认为没有系统的看原版书籍,好像学到的东西也是假的,这大可不必,学到就是本事!当然还有朋友吐槽AI写的内容不值得一读,这个观点我也是不认同的,虽然字可能是AI生成的,但是观点可能是提示工程师的...
对了,大家如果想看看黑哥尔的名言,可以在公众号“私信”问下黑哥小马仔